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桂浩明:金融不能借实体经济之名拿钱却体内循环

2014年06月06日 21:13 来源:中国广播网 参与互动(0)

  【导读】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金融不能搞自我创新、自我循环和自我膨胀。经济之声评论:金融必须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质。

  央广网财经北京6月6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天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王兆星、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银行监管一部主任肖远企、银行监管二部主任杨丽平和合作金融机构监管部主任姜丽明介绍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举措与成效等方面情况,并答记者问。

  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桂浩明对此解读。

  经济之声: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王兆星首先阐述了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他说,金融与实体经济本身就是一种共生共融、相互依存、同舟共济的关系。实体经济本身就是金融的衣食父母。在金融已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成为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的机制和渠道的条件下,实体经济也依赖于金融的更好的服务。如果金融服务更好,功能更加优化,就会对实体经济发展给予更多的支持。同样,如果金融出了问题,金融发生了危机,也会对实体经济造成重大的冲击,这场危机也告诉了这样一个事实。所以,金融必须要回归服务实体经济这样一个本质,金融不能搞自我创新,不能搞自我循环,不能搞自我膨胀,否则,就会酿成金融的泡沫和金融危机。在这次发布会上,如此大篇幅的阐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您觉得有何深意?

  桂浩明:这反映了两点。第一,这几年我们实体经济的发展确实是很快,但反过来也塑造了金融的事业。我们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实体经济虽然越来越渴望金融的支持,但是反过来获得金融支持的力度似乎越来越不如以前,大量的货币投放进去了,但是真正进入实体经济的不多。在这种情况下,实体经济所出现的问题是它自身发展过程当中遇到一些困难,但也和金融的有效支持是不充分的,或者是不够的。因此,就有必要为此进行调整,即可以采取一些措施让金融来更大的支持实体。现在有个很不好的现象,金融企业利润很高,但很多利润并不是真正来于通过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而是来自于一些金融行业之外,比如非标业务,或表外业务。这就导致无端的抬高了利润,遏制了实体经济的发展。银行赚了很多,但是对实体经济的贡献很少。

  经济之声:我们特别注意到,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金融不能搞自我创新、自我循环和自我膨胀。”如何解读?

  桂浩明:自我创新自我膨胀有其特定的含义,也就是通过银行体系内部在进行创新,在进行膨胀。那么这种体系创新,也就是两个银行之间,我把存款放到你这里,你把存款放到我这里,结果它并没有创造出实体收益。当然,这种同业业务在一定范围内起到一个调剂余缺的作用,有其正面价值。但如果金融企业更多的把注意力放在这方面,甚至这当中搞出使用了很多的杠杆也就是所谓的创新,结果把这个体量就做大了,但是反过来真正直支持实体经济的资产倒是不多,这就对实体经济起不到一个应有的作用。所以,这样一种自我膨胀、自我发展、自我创新就不应该成为我们鼓励、推动、发展的对象。

  经济之声: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王兆星在回答银监会将如何更好地支持化解产能过剩和经济结构调整时表示,在支持实体经济的同时,确实还要防范风险。如何把握平衡和协调支持实体经济和维护金融安全,是监管当局面临的不小挑战。他指出,应对金融风险需优化结构、用好增量、加速资金周转。这段话应该如何理解?

  桂浩明:实际来看,中国的货币投放量,也就是M2已经够大了够多了。简单的投放不解决问题,如果钱没有真正投到实体经济当中去,将来还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首先要用好存量,现在有十几万亿的M2的投放,支持经济发展的数量并不缺。第二,用好存量基础上,也要用好增量。要把一些增量能够用好,要把有限的投入能够创造出更好的效益,特别是要把这些钱投入到实体经济当中去,最关键的就是要在调整产业结构当中做文章。我们要避免资金投放出去还是在体内循环,还是在金融领域各种衍生品当中兜圈子,没有进入到实体经济。

  中国现在最需要发展的应该就是实体经济,实体经济需要金融的支持,但是金融不能以支持实体经济去名义拿了很多钱,而这些钱又没有投入到实体经济当中去。从去年以来,国家就期望一方面控制货币的投放规模,另一方面也在推动金融领域向实体经济注入资金。作为金融业的主管部门之一,银监会在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推动实体经济发展,要让金融在这方面去发挥作用。

  经济之声:在发布会上,王兆星副主席就调整存贷比管理办法进行了解释。他表示,存贷比的结构也应该与时俱进地加以调整,但是其基本功能仍然没有改变。存贷比一方面是抑制信贷盲目扩张,另一方面,保持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使它的贷款和存款保持期限匹配,保持支付能力。存贷比管理发挥重要作用,如何与时俱进加以调整?来听听您的观点。

  桂浩明:存贷比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事情。存贷比就是存款和贷款实际上我们现在规定是75%,也就是商业银行每吸收100块钱存款只能贷款75块钱,100块当中还有25块钱是不能贷的,这就是存贷比。当时设存贷比的目的是为了限制商业银行的过度放贷,同时也是为了降低它的资金杠杆,回避风险。但现在情况发生一些变化,以前商业银行的存款源源不断,老百姓没有别的投资渠道,钱都往那里存。现在情况可能变了,有了更多的投资渠道。

  现在商业银行都存在吸收存款难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存款的下降必然会带来贷款规模的收缩,因为存贷比在那里限制。当然按照中国现状存贷比还不可能取消,但是是否一定是继续的维持着75%,这就值得斟酌了,我想应与时俱进的调整大概也就是这样的意思。

 

【编辑:左盛丹】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