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应避免定向调控变“空调” 关注实体经济发展

2014年06月23日 11:32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参与互动(0)

  近日李克强总理表示,要继续坚持宏观调控政策的基本取向,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丰富政策工具,优化政策组合,在坚持区间调控中更加注重定向调控,瞄准运行中的突出问题确定调控“靶点”,在精准、及时、适度上下功夫,做好预调微调,未雨绸缪、远近结合、防范风险,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定向调控,无疑是此轮调控最显著的特点,也是能否保证经济在合理区间内运行并尽快步入复苏轨道的关键。因为,按照中国经济目前的格局以及运行态势,只有让实体经济尽快恢复到健康状态,中国经济复苏才有希望。否则,难度会相当大。

  事实也是如此,中国经济所以迄今没有步入正常的复苏轨道,说到底,就是实体经济拖了后腿,是实体经济拖累了整个中国经济。而实体经济所以拖累中国经济,根本原因也不只在实体企业。外部环境对实体产业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是严重制约实体经济发展的。其中,融资难、融资贵是最主要的问题之一。

  定向调控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解决实体企业的资金问题,让更多的金融机构能够加强对实体企业的信贷支持;另一方面,就是想通过这样的调控方式,形成重视和关注实体经济发展的正确导向,使实体经济不再被边缘化和空心化。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定向调控的目标和方向非常明确,对策和措施也完全符合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但是,能否高效率地发挥定向调控的作用,使定向调控政策不走偏、不走样、不变调、不流失,也需要各级、各政府职能部门、各金融机构的落实到位,且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地方政府会不会因为偿债高峰的到来,而通过行政手段干预定向调控政策的落实和执行呢?

  据相关媒体报道,财政部副部长王保安日前透露,今年到期需偿还的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占债务总余额的21.89%,是偿债压力最重的一年。那么,21.89%到底是多少呢?按照国家审计署去年公布的数据,截至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约11万亿元,那么,今年地方政府需偿还的债务约为2.4万亿元。

  虽然按照债务的实际状况,这些债务未必都要地方政府来偿还。但是,实事求是地讲,按照目前政府融资平台的实际融资能力和资金来源状况,谁也无法保证,不会在债务偿还过程中出现风险。更重要的,由于多数平台公司的债务都不是孤立的,都与其他企业建立了互保联保关系。因此,不仅平台公司的风险会直接影响到其他公司的安全,其他公司的风险也会涉及到平台公司,最终都变成了政府的风险。这也意味着,从总量上讲,地方政府的偿债责任风险,可能还不仅仅是2.4万亿元,而是更多。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过去平台公司的债务偿还,主要是建立在以新债还旧债,且新债在数量上大多远高于旧债。因此,基本能够维持财务的正常运转。但是,从去年开始,平台公司的融资能力明显下降,有的甚至已经不具备融资能力了。加上地方政府能够注入到平台公司的土地、股权以及其他方面的资产,已经越来越少。在这样的情况下,要让平台公司通过自身的融资功能偿还到期债务,可能随时都会发生严重的债务风险。最终的偿债责任,也就毫无余地地落到了地方政府的身上。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就不能不产生这样的担心,那就是定向调控政策会在地方政府的干预下出现落实不到位的现象。要知道,目前的定向调控政策,多数都是给了地方性金融机构。而地方政府对这些金融机构的调控能力还是很强的,是有足够支配权的。那么,地方政府会不会将定向调控政策获得的资金资源,“挪用”到为政府平台公司化解风险方面呢?如果这样,定向调控就有可能变成“空调”。至少,调控的效果会受到极大影响。毕竟,对地方政府来说,在债务风险和经济下行面前,债务风险的影响更大。

  所以,当定向调控遭遇地方债务风险,如何避免调控政策被债务风险所吞噬,还是值得重视和关注的。也就是说,要想让定向调控不受地方债务偿还的影响,就必须高度重视地方的债务偿还问题。首先,金融机构原则上不要大量缩减平台公司的融资规模,避免过度抽血引起平台公司资金链断裂;第二,为平台公司建立定向发债机制,允许平台公司通过发放债券偿还到期债务;第三,加快市政债发行步伐,尽快全面推广市政债,以帮助地方政府筹集债务偿还资金;第四,加大互保联保调查,解决过度担保问题,避免债务连环风险。在此基础上,要坚决防止地方政府干预定向调控政策的落实,切实做好相关监督工作。

  不能不产生这样的担心,那就是定向调控政策会在地方政府的干预下出现落实不到位的现象。要知道,目前的定向调控政策,多数都是给了地方性金融机构。而地方政府对这些金融机构的调控能力还是很强的,是有足够支配权的。那么,地方政府会不会将定向调控政策获得的资金资源,“挪用”到为政府平台公司化解风险方面呢

【编辑:张明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