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美国生产性服务业注重科技含量

2014年07月03日 09:31 来源:经济日报 参与互动(0)

许 滔画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知识经济发展以及信息通信技术广泛应用的大背景下,服务业与制造业不断融合渗透,制造业服务化趋势愈发明显,并逐渐成为推动全球产业升级的主要驱动力量。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制造业服务化作为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的重大战略,通过政策推动,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和提升

  过去数十年来,生产性服务业在美国经济中占据的份额逐渐增大,一直贯穿于制造业的价值链中。2011年,美国制造业25.3%的中间产品出自服务业。对某些制造行业,如计算机和电子产品,衡量服务程度的比值高达47.6%。2012年,美国制造企业三分之一的员工从事的是服务性工作,而且这一比例不断上升。

  生产性服务业扩张明显

  在美国,生产性服务业是指其50%以上产品必须是中间产品,60%以上员工是具有较高技能者。根据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的分类标准,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以下行业:出版业(包括软件);电影和录音产品;广播和电信;信息和数据服务,包括联邦储备银行、信贷中介和相关活动的服务;证券、商品契约和投资服务;保险公司相关服务;租赁服务以及出租者提供的无形资产;法律服务;电脑系统设计与相关服务;各种专业的科技服务;公司与企业管理等。有专业人士认为,生产性服务业还应包括批发贸易、运输和通信等行业。美国劳工部就业统计局将生产性服务业的员工归为以下类别:管理、商业与金融操作、销售及相关业务、办公室职员及管理支持、电脑与数学、建筑与工程、生命、物理和社会科学、法律、艺术、设计和媒体等。

  生产性服务业在美国的大规模扩张是在上世纪的80年代和90年代。1980年以来,美国经济中的生产性服务业增长了59%,是其整体服务业24%增长幅度的2倍多。生产性服务业的迅速扩张主要受益于技术创新,特别是在信息与通信科技领域。在服务业随美国经济扩张而拓展的同时,制造业也更多地纳入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直接投入制造业的服务产品份额自1997年以来保持稳定,购入服务的投入一直保持在20%以下。2002年到2011年,大约一半行业增加了对作为中间投入的生产性服务的购入,增加最多的是计算机和电子产品。

  此外,美国生产性服务岗位一直在增加。据统计,2006年以来,制造业中的服务性岗位的比例不断增长。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制造业的雇用开始向生产性服务岗位倾斜,不仅反映出制造业行动中服务业比例在上升,而且说明生产性服务产品外包的增加,制造商开始雇用更多的生产性服务员工。从2002年到2012年,制造业中的服务职位比率从29.8%增至32.6%。直接从事产品制造的职位,在制造业中仍占首位,但比率从2002年的54.5%降为2012年的52.9%。

  加快转型增加科技含量

  此间经济学家指出,美国生产性服务业存在三大发展趋势:一是供应链分工地域性差异增强。美国企业正寻求向低工资地区转移低技能生产工作,在高技能、法规完善的地区集中精力开发知识产权。二是美国制造企业正在使用各种新技术,特别是与通信技术相关的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三是美国制造企业渴望通过提供与其产品相关的服务深化与客户的关系,正使用新型服务进行地域区分和产品定制,提高实现最优定价或者增加市场份额的机率。

  提高未来的竞争能力,促使美国制造业在其产品价值链条各个环节纳入更多的服务。在价值链条的前端,通信和运输服务通过促使制造企业利用全球经济优势和使用新的生产流程提升科技以增加制造业生产能力。在价值链后端,通过整合服务,使其制成品有更多量身定做特性,使生产企业增加其产品差异,通过差别化创造新的商机。另外,通信的优势,特别是能使用互联网服务,使这些企业能够建立动态的反馈渠道,更好地与客户进行合作,提供更适合客户的产品。

  近年来,美国的生产性服务行业加快转型,引入了更多新的应用科技。制造企业目前有更多的员工进行研发、商业信息管理和会计,由于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其计算能力大为增强。他们还有更多员工从事市场和广告,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拓展与客户的沟通渠道。与此同时,新的沟通科技使以前内部进行的工作外包给专门服务提供商。作为这一趋势的结果,美国制造业正在催生更多的生产性服务活动。这种日益重要的服务演进,在计算机与电子产品等行业表现得尤为明显。另外,从公司外部购入相关服务的投入一直保持较高比率,并且仍在增加。

【编辑:汪洁】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