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改革开放后最早民企:新一轮红利激发再次创业

2014年07月10日 10:04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参与互动(0)

    【本报武汉讯】64岁的谢元德依然精力充沛。作为拥有4000多名员工,12家子公司的民营企业老总,他正带领公司进行二次创业。谢元德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中国最早的一批民企企业家和他一样,在新一轮深化改革的浪潮中,选择创业再出发。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序幕刚刚拉开。而就在同一年,年仅28岁的湖北枣阳小伙儿谢元德,凭借其敏锐的洞察力,意识到中国经济改革将给非公经济提供更宽广的舞台。
  1979年3月,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提出恢复和发展个体经济。两个月后的5月13日,谢元德在枣阳王城镇西门外一块空地里,与几个伙伴一起,搭建起一个简陋的工棚,成立了当地首家民营企业513联合公司,从事小型农机具维修、水泥瓦制作等业务,在中国内陆地区种下了第一批“非公企业”的种子。
  同年9月,民建上海市委、上海市工商联推动筹建了上海市工商界爱国建设公司。第二年,温州姑娘章华妹领到了用毛笔填写的中国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此后“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涌现,成为中国经济中最有活力的市场主体。与风云激荡的改革开放进程几乎同步,最早一批民营企业的成功与壮大,生动地证明了改革开放的巨大力量。
  30多年来,民营企业得到前所未有的成长,成为时代的先行者和“弄潮儿”,同时,也越来越遭遇“发展瓶颈”,一方面,税费重、融资难,玻璃门、旋转门;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内动力”也逐渐消退,一些民企在改革大潮中烟消云散。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再次释放新的改革红利。在困难中挺过来的第一批民营企业重新焕发活力,激发出二次创业动力。
  经过30多年的发展,513公司早已发展成为业务遍布全球30多个国家的高新技术企业盛隆电气集团。但面对新一轮改革红利,谢元德仍不愿眼睁睁地错过。他带领团队专注高端技术研发,致力于“盛隆制造”向“盛隆智造”转型升级。如今,盛隆已成为用户端智能配电行业龙头厂商,拥有30多项国家专利和软件著作权。
  盛隆电气只是中国最早一批民营企业的缩影。随着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更多的民营企业正从“手工时代”向“高科技时代”,从“作坊时代”向“跨国时代”蝶变,其产品正大力打入世界市场。30年前铁匠出身的鲁冠球,如今他的企业生产的万向节占领了美国同类产品三分之一的市场;1982年创立的“希望集团”已培育出四个世界级高科技企业;1987年成立的娃哈哈已成为中国最大的食品饮料企业……民营企业正在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徐海波陈俊)

【编辑:曾会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