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温商回归招商旧账拦路 政府出手监测项目效能

2014年07月21日 13:20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参与互动(0)

  每经记者 胡健 发自温州

  “温州这两年经济的发展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外界出现了一些质疑温州经济(的前景)的声音,但我认为温州经济有希望,我们最大的资源就是抱团的温州人。”张康寿说。

  张康寿目前担任在外温州企业家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同时也是“温商回归”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从上海携资金回到温州,在温州的业务包括文化创意产业、应急转贷等。

  类似张康寿这样回归故土的温商还有很多,他们的回归也是温州市提振经济的重要砝码。在第十一届全国各地温州商会年会上,温州市长陈金彪表示,温州经济发展仍处下行趋势,然曙光在前,现在是温商返乡“群雄逐鹿”的最佳时机。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虽然“温商回归”作为温州多个县区的招商一号工程正处于推进过程中,却面临政策扶持、产业规划等瓶颈,特别是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令当地政府也头痛不已。如8年前,一批温商回归温州鹿城区,并在此投资一个名为“总部经济园”的项目,但直到现在,这批回归的温商仍在土地和房屋产权性质等问题上与当地政府存在较大分歧。

  不少回归故乡的温商告诉记者,温州民营经济发达,以往都是温州人到外地投资,致使政府不擅长招商引资,在目前的情况下,温州的投资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促使温商由“应邀”回归向“自动”回归转变。

  鹿城总部经济园遭“冷落”/

  7月1日,温州鹿城中国鞋都园区三期出入口立交桥工程正式通车,这对于温州(鹿城)总部经济园本应是一个好消息;但一家入驻该园区的贸易公司的老总李海(化名)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入口立交桥本应在2009年竣工通车,拖到现在才正式通车,入驻的企业真高兴不起来。

  据了解,2006年,为响应温州鹿城区“温商回归,创建总部经济”的号召,超过20位温商从世界各地聚集到温州,每家企业投资1000万元至1500万元,合计投资5亿多元,以集资联建的方式,投资并入驻鹿城总部经济园。

  据介绍,温州(鹿城)总部经济园是中国鞋都提升发展、加快发展的重点区域,当地政府希望发挥高架桥建成通车的带动作用,营造总部经济园集聚效应,积极鼓励引导企业入园,力创总部经济园服务品牌。

  记者日前在该园区走访时发现,时隔8年,园区仍然十分空荡。据入驻的一些企业家介绍,愿景美好的总部经济园项目,存在园区更名、房产规划用途变更、延期交付等一系列麻烦,主要是当地政府在履行承诺时存在一些问题。

  “最简单的便是园区更名,”一位待入园的温商说,“我们拿到临时土地证时,上面写的也是温州 (鹿城)总部经济园,但拿到产权证后,原来温州总部经济园的名称被改为鹿城区双屿街道鹿翔商务中心,这简直是天壤之别。”

  记者获得的当年鹿城总部经济园招商材料显示,园区采用国外成熟的“商务花园”理念,由15幢6层独立性总部办公楼和6幢综合性高层、小高层组成一个“商务花园”,建成一个以生态、科技、健康为主题的办公环境,成为工作、生活及休闲相结合的城市新区。

  对此,当地政府回应称,市、区民政部门(地名办)认为地名的命名要一地一名,“总部经济园”不具有唯一性;鹿翔商务中心寓意“聚集鹿城多方精英企业汇聚一堂,提升鹿城经济”,符合该项目最初开发建设的理念。

  企业家们并不接受这种说法。“从鹿城总部园变为一个双屿街道的商务中心是明显的降格,而且既然地名办不同意,为什么招商的时候采用这个名头?”李海说,名称是政府与企业合约的一部分,说改就改,更名时不向企业家征求意见,这显然不合情理。

  此外,令投资总部经济园的企业家不满的还有,园区房屋的产权性质与此前他们的预期有很大差别,企业拿到的产权证并非设想中的商务办公大楼,而是工业厂房。

  李海表示,“如果知道产权证上是工业厂房,我为什么要多花几倍的价钱去投资。”

  2010年开始,温州民间借贷事件便持续发酵,商务办公大楼变工业厂房直接影响企业融资能力。“每平方米工业厂房的估价在1200元到1500元左右,如果是按商务办公大楼去评估,现在每平方米的价格在1万元左右,企业融资能力缩水十倍。”李海说。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企业和当地政府相关人士处得到证实,总部经济园在规划之初就属于典型的“2.5产业”用地。据了解,所谓“2.5产业”是指搞研发、总部、办公楼这样围绕工业的服务业。李海等企业家均认为,工业用地性质企业可以认可,但是房屋产权属于工业厂房,企业实在不能接受。

  当地政府相关人士也承认,这并非是鹿城区的首创,是从外面借鉴而来,在实际操作中确有不当之处。

  针对温商回归标杆意义的总部经济园入驻难题,当地相关政府人士坦言,由于经济大环境在近几年出现未曾预料到的变化,总部经济园又是以前留下的旧账,处理起来的确十分困难。

  一些企业家表示,除产权性质遭遇未曾想到的变更外,牵绊企业入驻园区难的现实状况,还包括工程延期交付和税收保证金不被退还等。

  目前政府在处理总部经济园问题上的核心是希望加快引导企业入驻,上述政府相关人士说,针对总部经济园工作,其已成立总部经济园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区政府分管领导为领导小组组长,下设总部经济园服务中心,双屿街道主要负责人为服务中心主任。

  上述政府相关人士还称,服务中心从住建、工商、税务等部门委派专职人员,一旦相关领域企业出现难题,便可专事专办。“过去虽然有些磕磕碰碰,但是政府希望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

  政府与回归企业存“分歧”/

  虽然双方都表示希望心平气和解决问题,但针对遗留问题,政府与企业的想法仍然有很大出入。

  鹿城区政府给记者提供的书面材料显示,根据《温州(鹿城)总部经济园入园企业集资联建协议书》,企业建设款按工程进度分期缴纳,逾期收取滞纳金。因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大部分入园企业出现资金周转困难,拖延缴纳建设款,且承担工程施工企业也出现资金周转困难,多种因素导致工程延期。

  考虑上述实际情况,经鹿城区政府研究,同意按实际收缴入园企业2010年5月31日前(含当日)产生的滞纳金,免收2010年5月31日以后产生的滞纳金,以减轻企业损失和负担。

  但这一看似为企业着想的行为却引来更大的异议。一些企业家认为,这是一种避重就轻的做法。企业出示的资料显示,政府在2010年9月才发出最后一期建设款的交款通知。

  “这足以说明政府本身就没有按照合同完成工期,而且政府自身也承认工期拖延,滞纳金本就不应由企业来缴纳,反而我们还认为政府对于延误交付需要给一个说法。”李海说。

  最棘手的仍然是产权变更,鹿城区政府表示,在产权证办理过程中,经与市房屋登记中心对接,明确工业用地的产权证上只能登记为工业用房。

  但考虑到企业融资的实际情况,2013年8月20日区政府分管副区长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会议纪要明确由规划鹿城分局发函至市房屋登记鹿城分中心,市房屋登记鹿城分中心在产权证上规划用途一栏工业用房后加注“总部”或者“研发中心”。

  企业对此说法也深感不安和怀疑。李海说,总部经济园先经历改名,再是产权性质远低于预期,即便附加注释,在流动性趋紧时能对融资有多少帮助不容乐观。

  上述政府相关人士表示,房屋产权由规划、房管局等单位来核定,区政府并没有权力来变更。“一切都是经济形势(不佳)惹的祸,如果经济一直在发展,楼市不缩水,也就不会有这些问题。”

  李海认为,经济大环境并不是问题的症结,招商环境才是导致现状的真正原因,政府招商时画下美丽的大饼,最终却无法兑现承诺,这与经济冷暖无关。“在招商入园问题上,签订过合约,当企业出现未履约行为时,政府便以合约来处罚企业,而当政府违约时,一纸行政命令便单方面将合约或更改,或束之高阁,无论园区更名、产权性质变更、工程延误和税收保证金等都如此,这恐怕无关经济形势。”

  政府出政策破回归“阻力”/

  温州市市委书记陈一新曾公开表示,“温商回归”已成为温州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手段,是温州加快赶超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温州经济企稳回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温州经济走出低谷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温州市经合办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温州新引进在外温商返乡投资项目207个,占招商项目的85%,总投资达到665亿元。温州市经合办有关人士表示,“85%是一个新高度,今后随着我市投资环境的改善和招商力度加大,这个比例可能会再次刷新。”

  对此,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认为,“温商回归”早前更多停留在宣传上,没有认真去做;因此有些温商回归后比较失望。

  一位不愿具名的温商就向记者表示,市领导很重视 “温商回归”,但是一些政策到基层后,温商就怕执行变了味儿,如果企业在工商、税务和行政审批等环节不能得到配合,很可能回归的温商前期投入的资金就要被搁置。

  据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面对温商的上述疑惑,当地政府也在加大力度排除温商回归的种种障碍。6月下旬,温州市纪委监察局部署新一轮温商回归项目效能监察服务保障工作,增设一批温商回归项目效能监测联系点和监督员,严查阻碍项目落实的 “拦路虎”。重点解决项目审批难、落地难、推进难等突出问题,为“温商回归”创业创造良好条件。

  今年5月下旬,温州市还下发通知,确定100位首批 “温商回归领头雁”,分别由市四套班子领导挂钩联系,提供“一条龙”服务,包括感情联络、招商洽谈及项目对接、推进、实施、督查等全程服务。

【编辑:张明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