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反IMF观点:中国仍需设定7%以上经济增长预期目标

2014年08月05日 20:31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记者杨丁淼 王建华)在今后一段时期转型升级的新常态中,中国政府依然需要将年度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设定在7%以上,而不是低于这个数字,因为“7%以上”的增长预期目标更好地兼顾了“需要”和“可能”。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近日发表研究报告称,中国政府应该将明年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从今年的7.5%左右下调至6.5%到7%,甚至更低也是合适的。

  受访的中国经济分析人士说,IMF建议设定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并不符合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与长期的潜在经济增长率这个“可能”相脱节。

  设定7%以上增长预期目标,除了有利于稳增长,更有利于保就业,以及持续增加居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另外,鉴于中国经济体量,设定7%以上增长预期目标既能破除“唯GDP主义”,又会充分调动社会积极性,促其艰辛努力而非一身轻松地完成预期目标。

  2012年3月,中国政府将年度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下调至7.5%,这是8年来首次降至8%以下,目的是引导工作着力点转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以利于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

  2013年和2014年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也被中国政府设定为7.5%左右。2012年和2013年中国经济实际增长率分别为7.8%和7.7%。2014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同比增长7.4%。

  1979年至2013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达9.8%。以世界银行前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为代表的一批主流经济学家分析认为,未来20年,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可达8%。

  今后一段时期,中国政府设定7%以上但低于长期增长潜力的增长预期目标,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它不会干扰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深化改革进程。

  从1999年开始,中国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开始使用“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的概念,一改过去的“指令性”目标,更加重视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和潜力,并要求各地从实际出发,防止盲目追求和攀比速度,切实把主要精力放到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来。

  在2013年第三季度的经济形势座谈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强调,要在必要和可能之间、在转型升级与保持合理增长速度之间,找到一个“黄金平衡点”,使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保证较为充分的就业,同时要加快结构调整,着力提质增效,使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在当前国际国内的形势背景下,发展仍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而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速”是一个重要标尺。

  国家发展改革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认为,一方面单纯追求速度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结束,经济增长必须换挡回调,7.5%左右的中高速增长正成为“新常态”;另一方面,稳增长是顺利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保障民生的重要前提,必须防止“换挡期”的经济出现惯性下滑甚至失速,从而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城镇新增就业、财政公共开支和居民收入水平是考虑设定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的关键要素。经政府部门和有关方面反复测算,要保证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需要不低于7.2%的经济增长。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院长胡怡建表示,经济增速如果像IMF所建议的那样过快、过大下调,将会造成政府公共开支减少和居民收入增速下滑,不利于实现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的2020年经济总量和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番的目标。

  “经济增长的大起和大落,都会超出中国社会的可接受程度,而保证经济增速平稳换挡,符合经济发展客观规律,是以时间换取改革空间的必要安排。”他说。

  根据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2011年至2020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需要达到7.2%。而在此实践过程中,要求增长预期目标的设定要留有一定的富余量。

  中国经济实现7%以上中高速增长具备很多积极因素,但需要付出艰辛努力,这是经济“新常态”下的潜力与动力,亦符合中国人制定目标取法乎上以利艰苦奋斗的传统。

  张燕生说:“当然,目前中国的经济指挥棒不再是单纯追求GDP高速增长,而是保证短期增长不失速、中期调结构能落实,从而实现长期促改革的目标。”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