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汽车行业舆情:蒙迪欧爆缸 宝马X1油耗超标

2014年08月11日 17:08 来源:华声在线 参与互动(0)

  中国企业舆情研究院(微信号:cnyuqing)8月8日发布当日汽车行业舆情指数为64分。华声IM舆情系统评价体系显示,当日汽车行业负面舆情扩散,行业声誉中度受损,处于舆情衍生高发状态;属较大危机预警,对应橙色预警级别。

  据中国企业舆情网(www.yuqingcn.cn )监测,当日汽车行业舆情热词为“反垄断”、“销量”和“油耗”。汽车舆情热点事件波及长安福特、日系三巨头丰田本田日产、东南三菱汽车和宝马。

  中国企业舆情研究院(微信号:cnyuqing)即日发布的汽车行业舆情热点TOP5榜单。

汽车舆情热点TOP1

“爆缸”“爆震”傻傻分不清 长安福特或重蹈DSG覆辙

经济之声《天天3 15》曾在7月18日以“蒙迪欧致胜发动机爆缸故障频发,‘汽车心脏’为何如此脆弱”为题的一期节目引起了众多媒体的关注和蒙迪欧车主的担忧,报道称全国多位蒙迪欧致胜车主向《天天3 15》投诉,其购买的GTDi240型蒙迪欧致胜均在质保期内出现了发动机爆缸故障,而厂家长安福特对于故障原因遮遮掩掩、含糊不清的态度和对同样的故障给予不同解决方案的做法激起了广大车主的不满。

这期节目播出之后,又有数位GTDi200型蒙迪欧致胜车主加入了爆缸事件的投诉大军,而长安福特对于媒体提出的有关车辆爆缸的具体原因、目前全国范围内出现爆缸故障的蒙迪欧致胜的确切数量和厂家是否会展开召回处理等问题一直没有给出正面回应。

直到7月29日《天天3 15》节目对蒙迪欧致胜爆缸事件再次做了追踪报道后,长安福特终于首度以邮件方式仅对该节目就此事进行了低调而官方的回应。

在这篇除去首尾两段客气的问候和官腔式的表态后仅百余字的回复中,长安福特将此次爆缸事件定性为“个别客户”遭遇的“发动机偶发性爆震”,其原因是“使用了不匹配的燃油”,只需按其早在2013年就给经销商发布的公告中所言的“对发动机进行标定软件更新”即可解决,并表示新蒙迪欧不受此问题影响。

汽车舆情热点TOP2

车企油耗造假车主维权无门 宝马X1油耗远超标注

据新楚商消息,为了严格规范油耗检测,2009年开始,工业和信息化部就出台了若干文件,要求企业的油耗必须通过国家指定的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确认。但是我国部分检测机构却和车企相互勾结,共同制造虚假油耗,对国家整个节能减排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今年40岁的王强(化名)在国内一家知名汽车杂志任职,去年购买一辆宝马X1开了半年后,他却不满意这款车的油耗。“宝马厂商标注的X1百公里油耗为7.2~9.2L,但在实际使用中,百公里油耗超过12L。

在现实生活中,对所购车型的实际油耗远远超过厂商标注油耗的吐槽比比皆是。今年“3.15”期间,央视报道称中国汽研旗下长春与天津两家汽车检测机构存在与车企共同进行油耗造假的情况。这让国内唯一一家以汽车技术服务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中国汽研陷入了风波。在停牌了一段时间之后,中国汽研进入为期6个月的整改阶段,但检测中心油耗检测质量控制存在何种严重缺陷以及整个整改计划并未向外界公布。

从接近工信部的人士处获悉,央视“3.15”曝光部分检测机构制造虚假汽车油耗后,工信部立即责令产业司和装备工业司的相关领导带队,对汽车油耗第三方检测机构和所有车企上报的油耗数据进行彻查。而面对近期处于风口浪尖的油耗检测问题,中国汽研的有关领导称已经为此事“头疼得寝食难安了”,工信部要求他们整改完成之后再向媒体谈及此事。

去年国家审计署发布的《2013年第25号公告》,公布了汽车业违规使用节能汽车补贴资金及整改情况,一些车企违规获得补助资金超过1900万元。上海大众、上海通用、上海通用东岳和江淮汽车等厂家“榜上有名”。

武汉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汽车油耗测试分为研发测试和认证测试两部分。研发测试为车企对自身产品进行测试,车企可自行调整车辆参数。认证检测则由厂家将样车发往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油耗试验。

汽车舆情热点TOP3

丰田日产本田日系三巨头在华销量滑坡同比均下跌

据盖世汽车网报道,本周,大部分日本汽车制造商公布了7月在华销量数据,其中丰田、日产和本田日系三巨头遭遇同比下跌,规模较小的马自达和三菱显著增长。前三家车企在华全年销量目标在7个月中均完成不到50%,存在难以达成的风险。

经统计和盘点,这五家车企中,7月跌幅最大的为本田,同比下降22.7%;日产同比下跌12.3%,也达到两位数降幅;丰田同比下降1.1%。增幅最高的是三菱93.4%,其次是马自达的36.4%。五个日系车企7月在华总销量21.9万辆,较去年同期的23.4万辆下跌6.5%。不过日产公布的销量为零售销量,而本田为批售,因而上述比较仅供参考。

从累计销量看,五家车企在华销量均同比增长。增幅从高到低分别是三菱48.3%、马自达21.8%、日产10.9%、丰田9.8%和本田6.9%。全年在华目标增幅方面,马自达为17.8%,日产10.6%,丰田12%,本田18.9%。除了未公布目标的三菱,只有马自达和日产的累计销量增幅超过全年目标增幅,而丰田和本田差距明显。

1至7月份目标完成率方面,马自达52.3%,日产49.99%,丰田49%,本田43.7%。广汽三菱上半年完成44%。

如果要实现全年目标,剩下的5个月中,日产和本田需要持续超过以往在华月度销量纪录,丰田也只有极少数月份的水平满足需求。

综合上述分析,丰田和本田实现今年在华目标存在明显难度。尤其是本田,该公司在华大部分主力车型的7月销量和累计销量均遭遇大幅滑坡,新雅阁在发布低价版6月止跌之后,再度陷入骤降,连较新的凌派也在上市一周年后销量同比暴跌,杰德环比腰斩。年内本田较为重要的新车仅缤智一款。日产则面临一定的挑战,存在错失的可能性。马自达和三菱实现目标问题不大。

汽车舆情热点TOP4

奥迪湖北11家经销商赴京接受发改委约谈 或被罚千万

8月7日,湖北省十一家奥迪经销商高管集体赴京,与一汽-大众奥迪的代表共同接受发改委约谈。一天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秘书长李朴民明确表示,上海发改委对克莱斯勒、湖北物价局对奥迪的调查已经接近尾声,两家企业存在垄断行为,近期将接受处罚。

知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对奥迪经销商的集体约谈主要是进行最后告知,按照一定的法律流程,最终的罚单将在12天之内发出。截至本报发稿为止,奥迪并未对此进行回应。

据了解,惩罚的额度将按照奥迪2013年在湖北全境销售额的1%-6%的比例进行处罚,而十一家经销商同样按照2013全年在湖北销售额1%-6%的比例进行处罚。由于奥迪在湖北的销售额不小,惩罚力度将达到几亿元人民币,而十一家经销商的惩罚额度也将达到几千万元。

奥迪在湖北涉嫌违法反垄断法源于奥迪与当地保险公司之间的博弈。据了解,由于历史原因,奥迪在湖北地区的保险售后维修的理赔价格,包括工时费和配件价格普遍低于全国其他地方,而武汉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实行“新车共保”城市,当地保险公司和保险协会比较强势,这一价格标准由保险公司制定。

奥迪湖北大区与当地经销商与保险协会的博弈,最终影响到了消费者的权益,一位当地消费者由于维修奥迪车不能得到保险公司的理赔,而将保险公司告上法庭,而保险公司随后又将奥迪经销商告上法庭,随后湖北省物价局介入,事件由此愈演愈烈。

奥迪的案例只是中国汽车反垄断的一个节点。目前看来这一轮反垄断风暴的指向是整车企业对于授权经销商的纵向控制,包括新车价格和汽车售后市场中的维修和配件供应。

汽车舆情热点TOP5

东南汽车双品牌销量腰斩 三菱在华战略向广汽倾斜

中华工商时报报道,在自主品牌市场份额持续锐减的背景下,福汽的业务重心能否向东南汽车转移,成为东南汽车双品牌提升销量的重要期望。“从年初福汽旗下新龙马汽车发布新自主品牌‘启腾’以来,几乎福汽的主要资源都开始向新龙马汽车转移。”一位熟悉福汽的人士透露说,目前福汽的工作重心就是在打造新龙马和重组金龙汽车上,东南汽车已经很难获得福汽更多地支持,刚刚实现盈利的东南汽车或将再度面临亏损困境。

作为福汽旗下的自主品牌乘用车板块,东南汽车自2006年三菱汽车入股以来,一直以东南品牌与三菱品牌双品牌运营。

乘联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东南汽车坚持自主研发和引进车型双品牌战略,全年实现销量11.71万辆,增长13%,自主品牌车型销量增长21%,远超全国市场增幅,并且全年利润增长87%,实现连续5年增长。

然而,今年上半年东南汽车双品牌的销量仅为3.37万辆,同比下滑了40.1%,仅完成全年13万辆销售目标的25%,销量下滑程度仅次于天津一汽和长城汽车。对于东南汽车销量下滑的原因,外界不得而知。

汽车分析师贾新光认为,如果说长城汽车的重点是SUV,天津一汽还有合资公司支撑的话,东南汽车的销量几乎是全面下滑,其旗下无论是东南品牌还是三菱品牌的销量,都可以用“惨淡”来形容。

“可以说东南汽车自主品牌下滑是主因,但三菱品牌的销量下滑却可能和三菱在华战略向广汽集团倾斜有关。”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以下简称“亚市”)副总经理颜景辉称,如今在亚市内的自主品牌4S店都已退出,曾经经营东南汽车的经销商也依靠与三菱的关系,改为经营广汽三菱。

【编辑:种卿】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