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易纲:大力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

2014年08月15日 08:55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北京8月14日讯 日前,国家外汇管理局在北京举办2014年分局长高级研修班,传达学习中国人民银行分支行行长座谈会精神,总结研究近年来外汇管理实践经验,推动外汇管理改革进入新阶段。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在研修班开班式上讲话,各副局长、纪检组长、总经济师、总会计师,各外汇管理分局(外汇管理部)、局机关各单位相关负责同志参加。

  易纲表示,2014年上半年以来,在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国内各项改革全面深化落实等因素共同推动下,外汇收支净流入逐渐回落到均衡区间,外汇供求状况显著改善,国际收支自主平衡的能力有所增强,外汇管理各项改革稳步推进,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创造了良好环境。

  易纲表示,自2009年外汇局党组提出外汇管理理念和方式“五个转变”以来,经过5年的探索实践,形成了一批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改革成果。一是从重行政审批向重监测分析转变取得成效。大幅削减行政审批项目,2002年以来共取消外汇管理行政审批项目65项,削减近八成,其中近5年来取消27项。加快法规整合清理和业务下放,近年来宣布废止和失效规范性文件超过700件,削减幅度超过六成。优化监测系统和制度,监测分析能力建设显著增强,监测分析产品不断丰富。二是从事前监管到事中事后管理转变取得突破。坚持多管齐下,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和机制提高监管效力。引入企业负责人约谈制度,实施《风险提示函》制度,用好分类管理手段,货物贸易改革后,监管视线从50多万家进出口企业集中到8至9万家重点监测企业特别是4000多家B、C类企业。开展转口贸易、银行等重点渠道和主体的专项检查,严厉打击地下钱庄等违法违规行为。2011至2013年,共查处案件9617起,处罚人民币13.5亿元,比2008至2010年翻了一番还多。三是从行为监管向主体监管转变取得积极进展。通过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试点,探索经常项目集中收付汇、外债额度集中使用等新思路,为全面实施主体监管积累经验。在外汇管理分支局有序推进主体监管试点,实现前台“一站式”服务,中台、后台全口径监测检查、综合评估和分类管理,探索构建对辖内重点主体分析、监管、服务三位一体的监管服务模式。四是从正面清单向负面清单、从有罪假设向无罪假设转变初现成效。创新“合规确认书”制度,企业作出守法经营承诺,外汇局在管理上给予充分的事前便利。在近期资本金结汇、外债结汇、跨境担保、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等政策中,探索实践“负面清单”的管理方式。

  易纲强调,外汇管理改革的方向和方法与中央的总要求完全一致、高度契合,减少审批、强化事中事后监管、负面清单等改革理念已成为全社会推进改革的共识。思想解放使我们的改革减少了被动、增加了主动,同时也为深化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已有的成绩不是改革的终点,而是继续深化改革的新起点。外汇管理改革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我们必须用国际视野、整体改革的思维,冷静地思考外汇管理面临的形势与环境,继续打好改革攻坚战,把党中央、国务院的改革战略部署落在实处。在外汇管理改革步入“深水区”时,一要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相结合,科学制定和实施逻辑清晰、措施明确的外汇管理改革总体方案和顶层设计,从体制机制等深层次问题入手,结合国际收支形势逐步重点推进,以整体改革释放制度红利。二要坚持市场化导向,放管结合,主要通过加强统计监测、事中事后监管,提升外汇管理的有效性。三要坚持实践标准,系统梳理总结以往改革取得的经验,提炼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模式。

  易纲提出,下一阶段,要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动力,紧紧围绕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这一战略目标,以“五个转变”为统领,扎实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大力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不断提升外汇管理防范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一是深化改革,简政放权,积极推进事中事后管理,大力发展外汇市场,管好用好外汇储备。二是防范风险,加快完善跨境资金流动监测预警和风险应对机制,探索建立宏观审慎框架下的跨境资金流动管理体系,加强外汇检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夯实基础。完善数据采集和综合利用,加快监测分析系统建设整合步伐。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培养,推动管理转型。加强制度建设,严格依法行政。

  研修班就经常项目改革、资本项目改革、主体监管、数据整合四个模块进行了专题研讨,并邀请有关专家学者进行了授课。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