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辜胜阻:六管齐下"输氧供血" 标本兼治企业融资困境

2014年08月21日 16:55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参与互动(0)

  为深入了解当前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境,近日,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赴广西南宁就实体型企业融资贵、融资难问题进行实地考察,与相关政府部门的负责人、企业负责人和金融界人士进行座谈研讨。辜胜阻认为,当前小微企业普遍面临融资贵、融资难、融资慢、融资险四大难题,融资成本高企已经成为企业发展面临的头号难题。缓解企业融资难题,要多管齐下,标本兼治,整合各种金融资源服务小微企业,支持实体型小微企业发展,巩固实体经济的坚实基础。
  辜胜阻在广西调查中发现,当前实体型企业融资太难,融资太贵,利率和企业融资成本呈“多轨”局面:一是大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从银行贷款的利率为6%以上,是欧美发达国家2-4倍。高昂的融资成本挤占了企业狭窄的利润空间,企业综合竞争力提升受阻;二是小微企业从正规渠道获得的贷款利率高达12%-15%,但可获性极低,90%的小微企业难以从银行得到贷款;三是大量实体型小微企业主要融资渠道为小额贷款和民间借贷,贷款利率在20%以上;四是应急式短期民间高利贷利率高达40%左右,而实体型企业的利润也只有3%-5%。面对高利息借贷,有些企业面临“不借是等死,借了是找死”的纠结——借高利贷无异于饮鸩止渴,但不借又面临资金链断裂危险。
  对此,辜胜阻强调,要采取标本兼治的方法缓解企业融资困境,当前亟需采取以下六条措施:
  一要构建多层次的信贷体系,实行定向调控,提高银行信贷支持实体经济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缓解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困境。当前,我国90%以上的金融资产集中在银行,80%以上企业要靠银行间接融资和民间借贷,化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离不开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支持。政府应鼓励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创新增强对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能力,积极探索信贷产品、业务模式、风控手段、监管方式创新,为众多小微企业提供差异化、有针对性的产品和金融服务。对金融机构服务于小微企业,尤其是创新型和创业型小微企业的相关业务给予优惠。
  二要推进区域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大力发展支持创业创新的场外资本市场交易,让资本市场惠及更多小微企业,显著提高中小微企业直接融资的比重。实践证明,区域多层次资本市场不仅能够为小微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渠道,而且在促进企业股份制改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吸引民间资本投资、丰富资本市场层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三要大力发展VC(风险投资)、PE(私募股权投资),培育更多天使投资人,显著提高股权投融资比重。广西发展股权投资的潜力还很大,要通过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以注册便利、税收优惠、项目推介、政策扶持等方式,吸引境内外股权投资机构及类金融企业在广西设立分支机构,鼓励外地股权投资机构来桂寻找投资机会。要培育和壮大天使投资队伍,通过建立天使投资引导资金、鼓励本土成功企业家从事天使投资、奖励优秀天使投资人、搭建天使投资联盟信息共享平台等方式,激发天使投资活力,促进天使投资发展。
  四要从供给端发力,鼓励更多民间资本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和社区银行,探索面向中小微企业建立政策性金融机构。当前不仅要完善现有银行体系的金融服务职能,而且要在现有体系之外寻找新突破。具体来讲,应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兴办中小银行的市场准入,可考虑将民营小银行的审批权限下放到省一级的金融监管机构。要充分发挥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小型金融机构机制的优势。
  五要推进政府金融公共服务发展,完善配套金融担保体系,使金融担保更多回归公益,解决企业融资过程中的“担保难”和“抵押难”问题。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和包括政策性信用担保、商业性信用担保和互助型担保“三位一体”的多层次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加强对小微企业的融资担保服务。不断完善信用担保行业的法制环境,明确加强行业监管,培育和扶持信用担保公司发展,提高其规范运作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建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
  六要有效整合各种金融资源,构建支持企业从小到大连续发展的“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加强金融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强化不同融资方式之间的协同。“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通过汇集整合各类金融资源,能够降低企业的信息收集成本,提升金融服务科技企业的效率,能够为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规模的企业提供便利化的融资服务。

【编辑:曾会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