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积极适应新常态充分化解产能过剩风险

2014年09月23日 09:04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见习记者张末冬与过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增长基本告别,我国经济发展正在步入新常态。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原来被高速增长长期掩盖的风险开始逐渐暴露,其中,产能过剩风险亦引发关注。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徐洪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传统的不平衡、不可持续的粗放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下发展,企业、行业乃至地方政府需要积极主动适应新常态。

  今年7月份,工信部公布了今年首批工业行业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企业名单,一个月之后,又公布了第二批名单。从名单来看,两批均涉及水泥、玻璃、炼钢等十余个行业,而这些行业的发展状况也令人堪忧。以光伏为例,数据显示,今年年初我国最大的10家光伏企业累计债务已高达1100亿元,如果再加上一定数额的应收账款,光伏企业的资金链更显紧张。

  之所以会出现产能过剩的现象,一方面,由于过去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诸如煤炭、钢铁,都对居民生活及其他各行各业的运转起到了基石作用;另一方面,受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国际市场需求增速趋缓,这些产业供过于求的矛盾开始日益凸显。加上一些地方过于追求发展速度,过分倚重投资拉动,通过廉价供地、税收减免、低价配置资源等方式招商引资,助推了重复投资和产能扩张。而我国目前资源要素市场的改革还比较滞后,落后产能退出渠道不畅,使得产能过剩的矛盾近几年一直没有得到缓解。据了解,去年年底,钢铁产能利用率才72%,电解铝的过剩产能则超过了30%,产能过剩行业情况依旧严重。

  徐洪才认为,当前正是增速换挡期、转型阵痛期和改革攻坚期“三期”叠加时,随着劳动力供给下降、环境治理成本上升、消费向服务性商品的倾斜,中国经济增长潜力下降,相应地,GDP增速也会有所回落,但这是正常的。产能过剩的风险不宜夸大,但同时也要引起正视。从小的层面来看,企业净利润降低、负债与应收账款增加,会使得企业自身乃至行业经历动荡。

  放在更加宏观的层面来看,产能过剩的风险也会传导到地方政府和金融系统。近期发布的上市银行半年报显示,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双升”已成为大部分上市银行的共同特征。其中,产能过剩行业对银行的“牵制”也直接反映在银行的资产质量上,削弱了货币信贷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性。徐洪才表示,一些行业成为银行资产存量的“包袱”,在当下银行已经很难全身而退,现在最好的方式不是袖手旁观完全不管,而是发挥银行逆周期调控的作用,引导过剩产能企业兼并重组以及产品技术的升级。

  帮助企业化解产能过剩,银行需要有所作为,而对于企业和行业本身来说,也应努力寻求转型升级,朝着符合环保、高效的方向发展。据了解,目前已有以焦化为主的传统煤化工向煤机石油化工转型。此前,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鼓励企业兼并、重组。“这些行业关系着一大批人的就业问题,还有金融机构的风险,不适宜‘一棒子打死’。最好还是让企业能有新的路子走,让大家在发展中解决结构挑战升级的问题。”徐洪才补充道。

  既然进入新常态,就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将要有重大转变,不管是地方政府还是中央,都必须接受与过去高速增长不同的经济生态,与传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基本告别。

  当下,必须在新常态的前提下正确认识产能过剩问题,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化解产能过剩问题,莫使其成为发展的“痼疾”和风险的“温室”。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