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房贷新政十日观:欢喜悲愁众生相

2014年10月09日 16:39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今天是央行“认房不认贷”新政出台的第十天,经历十一长假的休整后,楼市虽未有明显回暖的迹象,但博弈中各方的情绪已然蠢蠢欲动了。这其中,有人欢喜不已,有人坐立不安,也有人举棋不定。从开发商到购房者,再到银行,房贷新政这十天里,演绎出了许多欢喜悲愁的众生相。

   喜——“真是一场及时雨”

   房地产从业者将此次房贷新政称为“国庆大礼”。长假期间,有不少人的出游行程中增加了新项目——“看房”,一些“门前冷落车马稀”的楼盘重新热闹了起来。

   “真是一场及时雨啊。”郑州某高端项目的负责人掩饰不住喜悦的心情。他所在的楼盘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蓄客,正好在国庆期间开盘,他相信房贷新政的出台可以促进该楼盘的销售。

   杭州的一位二手房中介也表示,新政出台后,国庆期间看房和咨询的客户明显多了。“连看五六个小区都不嫌累”,看房者似乎对新政的“优惠”特别期待。“房东这边准备涨价的也不少”,该中介说。

   信贷新政的出台,一边点燃了房企对销量增长的期待,另一边也让他们对涨价蠢蠢欲动。

   10月6日,一张照片在微信圈里热传开来。画面上,某售楼处挂着一个横幅,上书“限贷取消不买房,别怪房价耍流氓”的字眼。另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在广州、北京、武汉等地,都有开发商在酝酿涨价。

   不过,也有一些开发商看着自己身后积压的库存,唱着“我想涨又不敢涨”的苦调。

   有专家认为,借房贷放松进行炒作的开发商应该不会少,但如果头脑发热真的涨价实在不明智。央行全面松绑限贷政策应该被理性地看作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能促使部分刚需和改善性需求的消费者出手,助力低迷的房地产市场稳步复苏;但另一方面二三线城市库存严重过剩的现实,很难指望楼市往日的疯狂能够重复出现。

   愁——“该不该买房,会降还是涨?”

   “要不是节前央行发布这个贷款新政策,我真没打算这么早就出手买房。”回想起自己在国庆假期中的匆忙出手,首次购房的北京市民陈女士仍很纠结。

   原本想在年底看看房价走势再做决定的她,在9月30日晚间贷款新政发布后,就接到了四个房产经纪人打来的电话,说房价可能马上就涨。为此,她从10月3日开始,开启了接连四天的看房之旅,最终买了一套57平方米的两居室,总价比8月份时还涨了10万元。

   陈女士的故事在南京的王女士那有另一个版本。“天天盼着银行利率下调,等得心都焦了。”王女士在房贷新政刚一出就做出了反应,“央行政策一出,第二天我就去售楼处买房了。”可是2万定金交出去,王女士的心也没放下:“今天接到售楼员的通知,让我赶快过去签购房合同。这银行利率优惠还没下来,现在就要签,万一没拿到优惠,我不亏死?”

   除了纠结买不买,房贷新政出台后,还有许多消费者担心房价回涨。“从前房价涨时,开发商遇到限购政策是报复性上涨;现在房价不稳了,买房者能不能给个报复性观望?”北京白领小黄道出了购房者心中的担忧。

   业内人士分析,房贷新政对改善型需求的释放,将会使房地产成交量触底反弹,房价可能将“止跌”。不过,这次应当不会再出现房价全线大幅持续上涨的情况。

   等——“多数银行还在观望”

   房贷新政效果到底如何?银行可以说是关键性的一环。

   早在今年5月份,央行曾“喊话”要求银行满足首套房房贷需求。当时多家银行声明表示支持,但并未对具体的房贷政策做出实质的调整,房地产市场的冷寂一直持续到了今天。

   这一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这次是国家规定,银行肯定要执行。但目前上级只是口头通知,还没有收到正式文件。”一些银行业内人士表示,他们在等待细则,但大的方向是肯定的。

   截至目前为止,除了招行明确从10月8日起开始实施新政,多数银行还处在观望中。招行的一位负责人坦言,具体房贷细则和首套房利率定价还需等待总行通知。“首付款比例和贷款利率还是要根据借款人资质、信用状况等来确定。”

   事实上,考虑到利差,银行并不会轻易给出最高的优惠,5月央行的“喊话”打水漂也是出于这样的原因。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表示,对于市场来说,除非大幅度降准,或者央行单独设立针对房地产首套房贷款的非营利性机构,否则购房者贷款难的情况可能还会继续。

   至于对楼市的影响,要看政策的执行情况。业内人士表示,如果银行对购房者的信用状况等会有更严格的要求,那么可能不会导致楼市成交量快速回升。(万玉航)

【编辑:曾会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