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点名批评能吓住环境污染“屡犯”?谁信!

2014年10月14日 11:29 来源:现代快报 参与互动(0)

  言论提要:“屡犯”就是手腕不硬的产物,如果每一次查处和惩治都能硬到底,有几家企业敢一再挑衅法律和公众?

  现代快报首席评论员 伍里川

  环保部13日公布了“12369”环保举报热线6月受理群众举报案件的处理情况。环保部对多次被举报、多次被受理的“屡犯”进行了点名批评,引起公众关注。

  这些“屡犯”坑苦了老百姓。深圳市罗湖区下坪垃圾填埋场恶臭污染问题自2009年至今共受理5次。该填埋场以露天填埋方式处理生活垃圾,臭气散发难以控制,受臭气影响的居民达数十万人。南宁市凤凰纸业有限公司臭气扰民问题自2012年至今共受理4次。

  环保部直接点名批评某些企业,并不多见,这样的“高规格”证明了环保部对一些污染大户已经忍无可忍。

  然而,要让“屡犯”绝迹,点名批评是靠不住的。这些“屡犯”在当地,哪个不是臭名昭著、哪个不是破罐子破摔?人们甚至怀疑它们的名誉已经为“负”。别说点名批评了,就算怒骂,恐怕它们也只会当耳旁风。

  公众记忆犹新的是,2007年,环保部掀起环保风暴,山西闻喜县被“点名”,由于环境污染问题,县政府一负责人曾受到严厉处分。

  点名批评地方政府,比点名批评污染企业,似乎力度要大得多,照理说,地方官员受到处理,地方也丢了“面子”,环境污染状况总该有所改观吧。然而记者在2008年7月调查发现,污染问题依然严重。

  点名批评算是一种“名誉战术”。但事实说明,在治理污染的问题上,“名誉战术”没有起到大的作用,甚至面临无人理会的尴尬,这或许是环保部门始料未及的。

  治理污染,唯有使用最硬手腕。对于污染企业,严厉处置、绝不姑息应该是一条原则。说白了,“屡犯”就是手腕不硬的产物,如果每一次查处和惩治都能硬到底,有几家企业敢一再挑衅法律和公众?

  在“屡犯”身上浪费机会,是对“环保民意”的背离。污染企业都蹬鼻子上脸了,还对它们“点名批评”?这和放它一马有何区别?

  江西一化纤企业污染鄱阳湖,三年间屡罚屡犯,2011年终被停产。而这样屡罚、屡批评却屡犯的事例多了去了。

  滥给机会、妥协的结果换不回污染企业的自觉。如果早一点祭出“停产令”,该企业还会这样嚣张吗?

  只有第一时间就拿出“最严处置”的手段,才能让企业、地方政府敬畏。而这需要法律法规的跟进。

  由于现实中采取的是“封顶处罚”,很难让企业畏惧。湖南曾经对屡查屡犯的沅江纸业开出100万的最高罚单,但即使如此,违法成本也很有限,企业仍然难以抵制“违法赚暴利”的诱惑。

  有“最严”之名的《江苏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草案)》,“处罚上不封顶”为其一大亮点,无疑具有最强的震慑力,值得推广。

【编辑:曾会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