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国务院:重点推进六大消费领域

2014年10月30日 14:47 来源:北京商报 参与互动(0)

  昨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消费扩大和升级,促进经济提质增效,推动发展向中高端水平迈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会议指出,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是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所在,由此可见我国的政策导向正在从一边倒的刺激投资逐步向消费倾斜。国务院进一步确定了今后将重点推进的六大消费领域,住房、养老、旅游、教育、绿色节能、移动互联网等领域均榜上有名。

  四季度政策转向投资消费双推动

  将“微刺激”定义为今年我国稳增长的关键词之一一点都不为过。今年以来,面对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国务院先后出台了鼓励民资基建投资、扩大铁路投资、加强棚户区改造等多项稳增长、微刺激手段措施。但不可否认,此前甚至即将结束的10月我国刺激政策仍然主要专注于投资领域。公开资料显示,即使进入四季度,国家发改委仍高调宣布,2014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的是4576亿元,比去年增加了200亿元。

  业内表示,从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三季度经济运行情况来看,我国仍显示出未来政府的稳增长政策需要继续加码的态势。数据显示,中国三季度GDP同比增长7.3%,虽略高于预期,但仍有所放缓,甚至创下了2009年一季度以来新低。当时数据一经公布,业内就有声音认为,随着三季度经济增速再次进入下行通道,微刺激或将从投资开始向消费领域推进。

  实际上,家电下乡和节能补贴政策出台后,消费推动政策似乎一度悄然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全国范围内有具体配套措施的消费刺激政策少之又少。会议明确,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稳增长的动力中,消费需求规模最大、和民生关系最直接。要瞄准群众多样化需求,改革创新,调动市场力量增加有效供给,促进消费扩大和升级,带动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推动发展向中高端水平迈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重点推进六大消费领域

  具体而言,会议确定了我国今后将重点推进的六大消费领域,其中包括近年来成为新热点的绿色消费、养老健康家政消费,以及一直在居民消费中占有重要位置的住房消费等。

  随着环境污染形势越发严峻,绿色消费一跃成为很多居民的重点消费领域之一。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表示,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大力推广绿色消费,从节能家电到新能源汽车,利好政策不断,一方面,由于绿色消费对于改善环境、减少污染有着明显作用;另一方面,我国在这个领域刚刚起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以挖掘。

  本次会议要求我国稳定住房消费,加强保障房建设,放宽提取公积金支付房租条件。短短一句话,引发了业内颇多猜测,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认为,住房消费对于中央扩内需势必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当前对于经济的拉动主要表现为投资建设需求。

  对于放开公积金支付房租条件,链家地产市场部分析人员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公积金用于租房的利用率此前一直较低,主要就卡在提取公积金需缴纳审核材料的繁杂、5%缴税比例等方面上,今后,这部分工作或将成为放宽的重点。

  “不可否认,我国养老需求是大量且长期的,但目前大部分养老消费需求仍然难以被满足。”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单菁菁表示,从会议内容不难看出,今后以微利形式存在的民营养老机构将得到政府让渡的更多利益,虽然老年人口大多数难以支付高昂的养老费用,但很多人都是具有一定消费能力的,这部分固定、长期的消费得到保障后,将形成非常巨大的消费规模,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也是相当强大的。

  消费“引擎”扩大升级提速

  兰格钢铁经济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陈克新表示,今年以来我国出台的扩大铁路投资、加强棚户区改造等微刺激手段主要集中在投资方面,虽然此前也表态过要扩大消费,但是一直没有实质进展,这次在六大领域扩大消费,是在促消费方面终于迈出了实质性进展。

  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也认为,投资刺激的是中期需求,而消费刺激的则是最终需求,如果只刺激中期需求,而最终需求没有得到好的改善,最后还是会导致产能过剩,因此出台扩内需、促消费成效机制非常必要。

  专家认为,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投资其实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出口不受我国所左右,扩大消费也在情理之中。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指出,此前李克强总理表示不会出台短期的强刺激政策,这就意味着以前采取家电补贴、汽车补贴等短期手段不是扩内需的主要方式。

  北京商报记者 王晔君 蒋梦惟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