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否认中国出现通缩:CPI房价股市都在上升通道

2014年11月03日 11:12 来源:国际金融报 参与互动(0)

  CPI连续3个月下跌,就是通货紧缩。

  这是一条关于通缩流传最广的定义,而中国离此似乎只有一步之遥。

  5月到8月,CPI同比增幅分别为2.5%、2.3%、2.3%、2.0%,虽非连续3个月下降,但整体趋势已现。

  难道这就是通缩?有人认为物价负增长,才是通缩;有人认为,物价跌,资产价格没跌,也不算通缩;日本认为,CPI增速超过1.5%,才算摆脱通缩;欧洲将2.0%设置成通缩“红线”……

  似乎一夜之间,中国就从“能不能慢下来”的反思,变成了“不能再慢了”的担忧。通缩,这个与日本经济相伴十多年的专有名词,开始与中国经济联系在了一起,这让已经习惯了成天嚷嚷通货膨胀的中国人一下子迷惑起来。

  中国经济真的通缩了吗?为何在GDP增幅仍保持在7%以上的情况下仍有了通缩一说?

  CPI“1时代”

  通缩最大的证据来自CPI。有定义认为,CPI连续3个月下跌,即为通缩。中国7月、8月、9月CPI数据刚好是2.3%、2.0%、1.6%,这是通缩吗?

  所谓通货紧缩(deflation),在经济学上的定义是,当市场上流通货币减少,人民的货币所得减少,购买力下降,影响物价之下跌,造成通货紧缩。

  长期的货币紧缩会抑制投资与生产,导致失业率升高及经济衰退。然而,市场对于通货紧缩概念的理解,仍然存在争议。

  经济学者普遍认为,当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连续3个月下跌,即表示已出现通货紧缩。简而言之,通货紧缩就是产能过剩或需求不足导致物价、工资、利率、粮食、能源等各类价格持续下跌。

  中国的经济数据能否证明这一点?

  9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幅度仅为1.6%,同比增速较8月回落0.4个百分点,连续第二个月回落,创下56个月以来的新低。中国CPI同比增幅在9月进入“1区间”,5月到8月CPI同比增幅分别为2.5%、2.3%、2.3%、2.0%,整体呈下降趋势。

  从各省(区、市)公布的数据来看,9月全国共有25个省(区、市)的CPI同比增速低于8月,多地数据创出近年来的新低。20个省(区、市)的CPI同比增速连续2个月放缓;15个省(区、市)的CPI同比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6%。其中,北京市9月CPI同比增速仅为1.1%,是2010年4月以来54个月最低水平。在31个省(区、市)中,青海9月CPI同比增速最高,为3.6%;天津和黑龙江最低,仅为1.0%。

  从数据来看,并不乐观。于是,市场上关于中国经济可能陷入通货紧缩的各种观点、言论开始不断地沸腾。那么,现在可以说中国经济出现通货紧缩了吗?或者说,中国经济已经有了通货紧缩的苗头?

  其实,在CPI同比增速出现连续两个月下滑的同时,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这一数据同样引人瞩目,且更令人忧虑。9月PPI同比下降1.3%,这也是该数据连续第31个月出现同比下滑。因此,市场分析人士纷纷预警,尽管现在谈通货紧缩为时尚早,但应警惕这一压力从生产领域扩散至消费领域。

  但这就是通缩?不一定。从消费方面的数据来看,似乎并不糟糕,甚至可以说还算是比较亮眼的。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1.6%,环比增长0.85%。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8915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2.0%,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1个百分点。

  这样的一份数据表明国内居民消费依旧处于显著增加的状况。尤其是,前三季度全国网上零售额18238亿元,同比增长49.9%。其中,限额以上单位网上零售额2888亿元,增长54.8%。

  对此,也有质疑者,因为销售数据并未与消费数据同步上升。消费品生产商联合利华、雀巢和高露洁棕榄均报告第三季度在华销售下滑,其中联合利华在华销售额下降20%。美国中国总商会的数据显示,100家最大零售企业在截至9月的过去一年里销售仅增长0.1%,远低于去年同期10.1%的增幅。

  “零售商的销售数据与消费者的消费数据出现矛盾甚至背离的情况,并不一定说明哪一方的数据出现了错误,其中统计方式的差异以及数据反映的滞后性都是导致数据不匹配的很大因素。但是,销售与消费数据的不匹配,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未来消费出现下滑的风险正在显现或加剧。”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指出。

  通缩的定义

  判读是否通缩,不仅要考虑物价,更要考虑资产价格。但目前中国房价、股价并未出现下跌

  于是,一个现实的学术问题出现了:到底该如何定义通缩?

  鲁政委认为,物价至少出现连续3至6个月的负增长,才能被定义为通货紧缩。

  因此,他认为,目前中国的CPI依旧处于正增长的状态,只是增速有所放缓。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经济并未出现通货紧缩。

  鲁政委的观点与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华民一致。而且华民还认为,不能仅从物价理解通胀,还有资产价格。

  华民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国没有出现通缩。首先,中国的CPI并没有出现下降通道,只是增速出现下滑,这也只能表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不好。其次,通货紧缩不仅是物价下跌,资产价格同样会下跌,但是中国当前的房价、股价并没有出现下跌。另外,无论是广义货币供应量,还是信贷总量,规模都相当大。”

  对此,官方的解释也开始消除各方顾虑。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给出以下几个理由:一是货币流通量保持比较稳健的增长速度。二是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回落至1.6%,主要原因是翘尾因素大幅缩小,但实际从环比角度看,物价还是处在温和上涨状态。综合这些方面,“我们认为,通缩的证据不足”。

  负增长才是通缩?

  需要警惕的是,日本与欧洲对通缩的定义并非CPI负增长,而是设置了更高的底线:2%。否则日本CPI常年处在1.0%-1.5%正增长区间,就不能算通缩

  其实,要求物价负增长才算通缩,日本也不算通缩。因为日本GPI常年基本处于1.0%-1.5%的增长区间。

  日前,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预计,日本的CPI年率升幅会在2014财年的下半年有所回升。日本企业界也预计,未来一年日本的CPI增幅将上升至1.5%。然而,这些数据都不足以改变日本是一个通缩经济体的事实。

  对日本经济而言,只有CPI年率增幅实现2.0%且长期处于这一水平之上,才能算是摆脱了通缩。而在欧洲,欧洲央行对于通胀率的目标也是极为明确的,那就是2%。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就是盯牢2.0%通胀率这条红线。而在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双重打击之下,欧洲各国的CPI增幅长期位于2.0%之下,因此欧洲经济也被认为始终面临着陷入极大通缩的风险。9月,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放话,欧洲央行将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直至通胀率升至2.0%的水平。

  然而,对于中国经济来讲,我们熟悉且习惯的是抑制通胀。多年来,中国经济的一大目标就是尽可能地控制CPI同比增速在3.0%以内,以避免物价过快地上涨。虽然,中国央行并未提出过2.0%通胀率这样一条红线,但是在CPI同比增速回落至“1区间”的情况下,有些事情应该考虑起来了,至少警惕通缩风险这根弦应该绷上了。

  “我们现在都选择用消费者物价这一数据来衡量通胀或通缩,但是这并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而工业生产价格连续31个月的负增长,对生产企业来说早就已经进入通缩状态,企业的生存愈加艰难,预示着未来中国经济陷入通缩的风险很大。”鲁政委指出。

  数据一定准确?

  “如果保守假定第三季度第二产业增速实际降幅只有工业增速降幅的一半,那么就意味着GDP增速被高估了0.3个百分点左右,第三季度真实GDP增速可能在7%左右。”

  通缩阴影之下,中国经济大势如何?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4%。分季度看,第一、二、三季度同比增幅分别为7.4%、7.5%、7.3%。第三季度7.3%的GDP增长速度创2009年第一季度以来的新低,2009年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长6.6%。

  问题是,即使第三季度7.3%的GDP增速,也有人认为高估了。

  证据来自更细的数据。首先,从投资来看,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57787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6.1%,增速比上半年回落1.2个百分点。

  其次,从工业生产情况来看,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5%,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3个百分点。

  另外,1至9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3652.2亿元,同比增长7.9%,增速比1至8月回落2.1个百分点。

  结合上述几个主要经济指标的数据表现,不少经济学家以及市场分析人士都认为,第三季度GDP7.3%的同比增速被高估了,实际的经济状况并不如数据表现得好。

  海通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姜超认为,第三季度GDP增速从7.5%下降到7.3%,其中第三产业从8.2%降到7.7%,第二产业增速稳定在7.4%。而在第二产业中占比接近90%的工业增加值,三季度同比增速明显下降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和工业增加值二者走势出现分化。他测算,如果保守假定第三季度第二产业增速实际降幅只有工业增速降幅的一半,那么就意味着GDP增速被高估了0.3个百分点左右,第三季度真实GDP增速可能在7%左右。

  瑞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同样指出,虽然第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由二季度的8.9%显著下滑至8%,同时第三产业增速也在放缓,而GDP增速仅温和回落,这种反差缺乏足够的信息来解释。

  对此,鲁政委认为,惟一能解释第三季度GDP同比增幅超预期的原因在于外贸。“第三季度,可以说中国出现了创纪录的贸易顺差,因此外贸对于第三季度GDP的贡献率达到了0.8%,而上半年外贸对GDP的贡献率则为-2.9%。”

  根据海关公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进出口总值19.4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1.8%。其中,出口10.4万亿元,同比增长3.6%;进口9万亿元,同比下降0.1%;贸易顺差1.4万亿元,同比扩大35.3%。9月,我国进出口总值2.4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2%。其中,出口1.32万亿元,同比增长15.1%;进口1.12万亿元,同比增长6.9%;贸易顺差1901亿元,同比扩大1.1倍。

  “然而,9月份外贸的巨额顺差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出口出现了极大的好转,其中更多的可能是假借贸易的套利行为的增多。”鲁政委指出,“一方面,境内外的利差一直比较大。另一方面,境内外人民币存在汇差,套利者可以通过在岸购汇、离岸结汇的方式赚取差价。另外,过去两三个月市场对于沪港通的期待很强烈,有不少热钱流入境内。从年初至今A股上涨了24%,而23%都是在最近几个月完成的。而这些才是顺差急遽扩大的原因。”

  “如果刨除外贸对GDP的贡献,即使不按照上半年-2.9%的贡献率来统计,而是以零贡献来计算的话,第三季度GDP的同比增幅应该是6.5%。”鲁政委表示,“未来经济进一步下滑的可能性很大。”华民同样认为,第四季度GDP同比增速有可能继续下跌,到2015年GDP增幅可能低于7.0%,而到2016年甚至可能低于6.0%的水平。

  消费前景

  中国的消费很大一部分是政府消费,而普通居民的消费并不是特别强劲。因此中央一旦坚决反腐,就能体现在CPI上,真正有待提高的是居民消费

  问题是,多低才不通缩?

  实际上,国际各大金融机构几乎是集团下调对中国今明两年GDP增长的预期,而且从今年年初以来,基本都维持了下调的基调,几乎没有出现上调预期的状况。

  10月29日,世界银行发布《中国经济简报》将2014年的GDP增长预测下调至7.4%,并预计2015-2016年的GDP平均增速将下降,其中,2016年将降至7.1%。

  世界银行认为,中国可以承受将2015年GDP增长目标下调至7%,同时仍能保持就业市场的稳健。这也就是说,中国GDP增速在7.0%时,经济仍然不会通缩。

  与此同时,世界银行也呼吁中国政府停止设定刚性的增长目标。世界银行资深经济学家Karlis Smits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们的政策建议是,注意力应该放在改革而非实现具体增长目标上。“主要的担忧在于,就像2014年目标那样,政策关注点如果是实现强劲的增长目标,就会要求宏观经济政策仍以支持内需为主,而非改革。”

  很多经济学家以及市场分析人士都愿意把这一两年中国经济增速的下滑归结于“中国经济转型的阵痛”,然而GDP增速下滑的趋势一开始,随之而产生的各种问题往往会超出此前的预期。在GDP增速仅下滑至7.4%或7.3%时,通缩的风险已经开始显现。

  在中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以消费逐渐取代出口和投资来主要拉动经济增长”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的转型。然而,消费真能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吗?尤其是在当前以及未来通缩风险的笼罩下,居民消费增长的可持续性又有多少?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消费、投资、外贸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48.5%、41.3%和10.2%,趋势上,投资贡献率显著下降、外贸贡献率由负转正,消费对GDP贡献率略有下降。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最终消费对GDP增长贡献率为54.4%,拉动GDP增长4个百分点。相比之下,整个三季度的消费贡献率略有下降。

  “中国的消费很大一部分是政府消费,而普通居民的消费并不是特别强劲。”在华民看来,“近两个月CPI增速的持续下滑,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央的反腐有关。在反腐的背景下,公款吃喝、公款旅游等开始减少,而这在相当程度上对国内的餐饮行业、白酒行业、酒店行业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我们的消费率确实太低了。”10月2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表示,要发挥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作用,推进消费扩大和升级,促进经济提质增效。从居民角度看,要实现消费市场扩大升级,必须让群众“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能消费”,就是要让居民“有钱花”。“敢消费”,关键在于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愿消费”,就是多提供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完善消费环境,不断提升消费者的消费意愿。

  当天,李克强还谈起即将到来的“光棍节”,并以此强调要培育新业态、新产业、新消费热点。“过去几年,电子商务发展造就的‘光棍节’,掀起了网络购物热潮,是消费增长的一大亮点。”李克强说,“网络购物对于快递等上下游行业都有很强的带动作用。有关部门要考虑,怎么通过信息基础支撑、物流便利化等方面创造条件,推动网络购物的发展。”

  华民指出:“居民增加消费的前提是企业必须获得好的发展。如果企业没有发展,甚至连生存都很难的话,企业用工就会减少,员工的收入也不会增加,又何来居民消费的增长呢。所以,让企业活起来才能刺激消费。”

  澳大利亚西太平洋银行同步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10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CSI)环比下降2%,自9月份的113.2降至110.9。这导致10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仅略高于2011年9月所创纪录低点110.8,冲击3年来新低。而且,年初以来该指数累计下降了8.9%。另外,这份消费者信心调查表明未来数月将持续疲软。

  投资救通缩?

  最近的政策表明,投资又重新活跃起来,尤其是铁路投资重回历史高位。与过去不同的是,这一次投资重在吸引民间投资

  毋庸讳言,中国面临通缩的风险正在加大,而如何避免陷入通缩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决策层需要考虑的问题。其实,CPI增速与GDP增速同时下滑,中国经济要解决的绝不仅仅只是通缩风险。

  就在国家统计局公布了第三季度一系列宏观经济数据之后的第二天,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了黔江至张家界至常德、商丘至合肥至杭州、郑州至万州等3条铁路项目。以及批复新建吉林省松原民用机场、青海省果洛民用机场、内蒙古扎兰屯机场、云南省澜沧民用机场、贵州省仁怀民用机场等5家机场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根据公告的数据显示,3条铁路项目的总投资金额为1445.16亿元;5家机场的总投资额为54.9亿元。

  而在此之前的一周,国家发改委刚刚批复900多亿元的三大铁路项目,核准的3条铁路新建或扩建项目中,辽宁锦州港至内蒙古白音华铁路扩能工程项目投资估算总额为256.38亿元;玉溪至磨憨铁路项目投资估算总额为445.1亿元;大理至瑞丽铁路项目总投资257.3亿元。投资估算总额为958.78亿元。前后两周新批复项目投资总额接近2500亿元。

  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铁路建设的部署要求,2014年全国铁路建设有三大目标,即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8000亿元、新线投产7000公里、新开工项目64项。业内人士表示,照此推算,除今年1-8月已完成3132.9亿元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外,今年最后4个月预计将完成近5000亿元铁路固定资产投资。

  似乎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加剧的时刻,投资又再度担当起了大任。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在外围环境并不好的情况下,出口很难有所改善,能不拖累GDP已经是不错;而消费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能够出现显著增长。因此,投资就是惟一政府能够积极调动的力量。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指出,“国家发改委批复近2500亿元的项目并非突击立项,这是先期规划好的基建项目,连续批复基建项目更多体现在稳定市场信心的作用上。”

  不过,鲁政委坦言:“今年从4月份开始,国家就陆续批复了大量的基建投资项目,但是固定投资并没有出现增长。从分类数据来看,各省市目前基本只有保障房项目的投资在增长,因为那是硬指标,交通等方面的基础设施投资是下滑的。不是投资项目批了就能投资的,现在大家是光有项目没有钱,完全搞不起来。”

  新一轮的基础建设投资的重点是吸引民营资本。8月以来的3个月内,全国有11个省市已经推出超过3万亿元的投资项目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在稳增长的压力下,地方政府将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希望寄托在社会资本上。10月22日,四川省推出第二批220个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的重大项目,估算总投资6765亿元。8月初,四川曾推出了首批116个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的重大示范项目,总投资2246亿元。两个多月来,四川省就推出了逾9000亿元的项目。近日,河北推出首批鼓励民间投资的38个项目,总投资2106.1亿元;吉林省首批推出36个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的示范项目,投资总规模达1022亿元;西安市首批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项目41项,总投资达533亿元。

  对此,鲁政委指出:“引进社会资本来参与基础建设固然能够解决资金缺乏的难题,但是必须要尽快明确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规则,不然社会资本不敢也不愿与政府合作。”

  与此同时,市场也开始纷纷预计,第四季度,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尤其是定向宽松政策将是稳增长的主要手段。不少机构预测,政府仍有放宽货币政策应对经济放缓问题的可能,包括降低银行间市场利率、给市场注入更多流动性。

  不过,华民认为,现在政府最应该做的事情是紧缩财政,对企业进行减税、补贴等扶持,尤其要减少对基础设施项目的信贷融资。“现在银行都把资金借贷给政府支持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现金流都被这些项目给用掉了,结果企业却周转不到资金。而且银行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搞得越多,资金利率就越高,企业日子就越难过。现在政府做的事情就是把活钱全部变成了死钱,资金全部被框死在基建领域。我们的政府投资和企业投资应该换位了,让企业活起来带动产业发展才是现在迫切需要做的事。”

  的确,当企业能够很好地生存、发展、壮大,政府才有更多的财政收入来做好民生保障,居民的收入也才能不断地增加,这自然也就打通了居民“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的通道。

【编辑:曾会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