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发改委连批6933亿基建项目 释放稳增长信号

2014年11月07日 17:02 来源:央广网 参与互动(0)

  【导读】发改委21天连批6933亿基建项目,释放稳增长信号。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本期观点:基础设施建设仍是稳增长主要抓手。

  央广网财经北京11月7日消息,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近段时间,“21”这个数字似乎与国家发改委有着某种特殊的关系,在10月16号到11月5号这21天的时间里,国家发改委先后批复了16条铁路和5个机场共21个基建项目,这些项目总投资达6933.74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轮获得批复建设的铁路项目多数位于中西部地区,这也与今年4月2号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加快铁路尤其是中西部铁路建设”精神一脉相承。无论是近期政策不断为市场松绑,还是政府不断释放稳增长的刺激信号,都将起到提振信心的作用。从传统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来看,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导致出口疲软,消费结构改革和刺激短期内难见成效,投资仍然是比较有力、有效的抓手。

  复旦大学公共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石磊对此解读。

  经济之声:您觉得发改委在21天批了21个项目,和目前看到的三季度的经济数据有没有联系?

  石磊:有一些联系,但是不仅仅限于这些联系,从短时间之内将近7000亿的这个以基础设施为主投资规模以及大型的投资项目难免让人们有些猜测是不是有点救市的的感觉,其实大规模投资本来就是十二五后期和十三五投资的重点,特别是布局在中西部地区,借基础设施加大投资的规模来拉动整个中西部的这个基础设施的改造和拉动整个经济增长。另外从内需的两方面来看,消费型内需,中长期之内变化的空间不会太大,因为它本身有一个相对稳定性。内需的另外一个方面投资性内需就应该成为拉动内需的增长,重要的是我们所看到的大型基础设施这些主要的项目都是兼顾了三个方面,一个就是带来增长空间的同时也是在调整和优化结构,尤其是基础设施在中西部相对缺口还是比较大。正像李克强讲的,既然不久就要做的事情,为什么现在不可以现在就做?如果从这句话来说它确实是兼顾了目前经济增长出现的困境,确实与之有关。第二个方面大规模的投资项目更多的是与调结构、结构升级有关,第三个就是像以铁路为主,以及其他重点水利工程建设这实际上是考虑到农村、农民的发展,这个跟改善民生也是直接相关的,这样这个大规模的投资,把调结构、保增长、惠民生很好的统一起来,应该这是一个很好的安排。

  经济之声:可能大家会有一个最大的疑问,这次的投资更多的是集中在仍然是基建方面,中西部的基础设施方面,和咱们过去的四万亿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石磊:四万亿当时有一个重要的外部环境就是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在2008年6月份以后日益显著,尤其是到2008年6月到12月,经济增长在外贸,外需上这个变化非常大,一下就导致整个经济极有可能失速,所以当时中央有些急,中国也有些急,尤其是各个地方很着急,像当时的福建江苏、浙江广东,四个出口导向型企业受影响最为显著,首先地方配套规模主要集中在这个地区,当时讲是四万亿实际上包括中央债主9700亿,及地方配套发债和商业银行的配套资金支持,一共是20万亿左右,这个大的规模是在短时间之内释放出来主要是带有救市保增长这个特点,现在它不是救市保增长,它是保增长调结构相结合,这是两者最大的区别。再一个这次特别加强了地方配套发债的这种,因为大型基础设施肯定是地方有债务配套,但是专项的,而且明确的说地方发债和国家发改委大规模的投资所涉及到的这个工程举债要纳入预算来考虑,这样就是债务实际上是有预算约束的。

  经济之声:这是您分析的两个重要的区别,一个是外部环境,另一个是我们投的这样一个角度,新的是包括调结构了这样一个思路在里面,而且新的这个投资钱是纳入到预算管理的,这是最大的区别。如果从投向来看,上次四万亿的投向和这一次我们对于民生基础设施的投向有什么区别吗?

  石磊:当时的这个四万亿当中其实有些具体情况社会上并不了解,当时大规模投资当中很多有一部分仍然是投给了汶川地震灾区的灾后重建,这个实际上是带有恢复性的投资,因此后来我们发现对调结构的效果并不显著,当时短期保增长是有效果的,这一个保增长却没有对结构变动带来实际的效果,因此到2009年底以后出现了严重的通胀,因为大规模的流动性释放出来以后,如果不能形成很好的结构,那么支撑经济增长的空间其实不大的,所以很快就把增长拉到最大限,最后增长保上去了,结果通胀出来了,结果就出来2010年以后强制性的紧缩。紧缩导致后来很多小企业资金链断裂,这个带来一系列的后遗症,这次事实上跟前面已经分析了,跟前面救市的机理是不一样的,因此它带有调结构在里面,所以增长不会导致短时间之内因大规模释放流动性带来严重的通胀,这个是可以预期的。

  经济之声:或者说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上一次是没有目的的大范围的放水,而这一次我们是针对的民生,直接做的一个主动的定向的投资,这个最基本的区别。我们记得很多国外的经济学家在分析中国的问题的时候,在看到对中国产生怀疑的时候,觉得最给他们吃定心丸的就是中国有亿广大的中西部地区,有广大的基础设施投资的空间可以在,是不是这一块也会成为未来稳增长主要调控的手段和调控的方向。

  石磊:早在86年邓小平说两个大局的时候,就已经把中西部在本世纪开始以来快速的增长就已经估计进去了,近些年来其实中央尤其是从2003年以后加速对中央财政对东西部的支持,以及东部对中西部的这个支持,这个过程实际上是连贯的,不是说现在才突发奇想在中西部突然布局这么多重大项目,这实际上这些年来合理推进的过程只不过在近一段力度加大了,因为考虑到在剩下来2020仅剩下不到7年的时间里面,与公共品的提供,特别是大型公共基础设施的提供相关的任务还很繁重,空间还很大,如果你用缓慢的消费性内需或者东部各个地方的投资往东西部转移,这当中有很多不确定性,那么中央财政大规模的投资实际上你本来没有中西部发展要求的话,实际上也是有大量释放基础设施投资要求的,那么这样就是把财政的转移支付跟支持中西部的建设合二为一这样就起到了既加强中西部基础设施发展的力度,同时又形成了借基础设施来带动整个中西部发展的动力,这个应该说是一个很好的安排。

  经济之声:您感觉一下这次发改委从动作来看是不是7.5这个底中央还是要保的?

  石磊:实际上7.5左右上一点下一点其实也很正常,中国很大,各个地方的差别比较大,这里面有一个以丰补歉的问题,有一些地方原来基数小,规模小的它可能在9%左右,有一些基础比较大的可能在7%左右,像上海这样的地方,那么这样全国一拉平再加上今年第四季度的翘尾巴因素,再加上近期释放的流动性,以及改善类的投资预期,多种因素我们认为今年7.5左右问题不是太大。大家本来担心7.5可能有问题,实际上是在一个基于过去静态的考虑,如果你把刚才讲的几个政策变量和投资规模放进去,翘尾巴因素放进来,其实7.5左右应该说问题不太大。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