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咪表停车收费问题多 有无利益输送当严查

2014年12月04日 11:32 来源:新快报 参与互动(0)

  广州咪表停车收费背后的问题正在逐渐浮出水面。媒体调查发现,从咪表经营权的蹊跷获取,到咪表泊位的翻番增长,再到停车费上涨后咪表上缴财政的钱不涨反降……咪表停车收费背后的问题可谓触目惊心。

  特别是近期发布的相关报告显示,2012年电子泊车公司和德生咪表公司未按实际经营路段缴交道路自动收费停车泊位经营权收入,合计70条路段没有缴费记录;已经缴费路段的缴费车位数少于实际经营车位数,且差异较大。但至于到底差额有多大,报告没有披露。

  仅2012年,两家咪表经营公司就有70条路段没有缴费记录,且缴费车位数远少于实际经营数,这样在大马路上、眼皮底下的违规行为,为什么能存在?这其中是否涉嫌利益输送?

  恐怕在督促对两家咪表公司的漏缴费用予以追收之外,监察部门也要迅速行动起来,查一查这其中的利益勾连,而审计部门也应进一步扩大审计范围,梳理出过去十余年两家咪表公司上缴财政的明细账,给市民一个交待——毕竟以常理推论,2012年就存在的问题至2014年底才发现,很难让人相信漏缴“占道费”的问题仅孤立存在于2012年这一年内。

  其实如果回溯广州目前经营路内咪表泊位的两家公司(电子泊车公司和德生咪表公司)获取咪表经营权的过程,就会发现其间有大量疑团让人不解:电子泊车公司是如何最早在2001年获得经营权的,无公开资料可查;而德生咪表公司在2008年经营期满至2011年11月重新招标之前的这段长达3年多的空档期内,一直经营着1022个咪表泊位,其经营权并未由政府无偿收回。

  在经营权到期的情况下竟然可以继续安然经营3年多,并在咪表车位重新招标时再次中标,德生咪表公司的“市场运作”能力让人惊叹,这其中到底存在什么,令人遐想。

  还有咪表泊位的翻番增长问题。公开资料显示,只有3122个咪表泊位有过公开招标记录,但市交委公布广州当前的咪表泊位有6426个,其中3000多个泊位在过去十多年中是通过什么渠道获得合法“准生证”的,媒体无法从公开渠道查询到相关招标记录,只能寄希望于政府部门给出合理解释,否则,又如何能消除公众对于咪表泊位翻番增长背后可能暗藏问题的疑虑呢?

  从8月至今,广州停车费大幅上涨已经满4个月了,但是公众依然没有看到政府职能部门采取任何实质性的行动,来调研咪表车位的经营情况,并论证咪表公司上缴财政的“占道费”是否应随之上涨等问题,这越发让人怀疑停车费上涨背后的真实原因。

  尤其是媒体梳理发现,上一次停车费上涨是在2008年,而2011年11月起,广州二、三类地区咪表泊位的道路经营权有偿使用费却开始下调,形成咪表公司上缴财政的“占道费”不涨反降的局面。

  有关部门总是体贴地为咪表公司想得更多,积极推动停车费上涨,却不操心财政能否从停车费上涨中获益、不操心如何利用增长的“占道费”加快停车场建设等问题,这究竟是为什么?究竟谁在从停车费上涨中获益?

  必须指出,在媒体已经曝出两家咪表公司的经营存在如此多问题的情况下,是否应该继续由电子泊车公司和德生咪表公司来经营广州咪表车位,是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的,至少,也应该让两家公司处理好手尾、补上漏缴的“占道费”再说。而长远来看,广州咪表车位经营有待重新洗牌,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面向市场再招标。

【编辑:张明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