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迟福林:中国转型改革是中欧深化合作的重大机遇

2014年12月05日 09:53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未来6年将是中国转型改革最重要的时期,对中欧问题的观察要在这个大趋势下来考虑:一是中国的增长、转型、改革高度融合;二是改革和危机并行对我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三是改革的时间和空间约束全面增强。在这种背景下,中国走向服务业大国会给中欧间贸易投资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中欧深化改革合作面临重大的历史机遇。

  中欧合作的方向

  从全局来看,未来6年中国的市场潜力很大,市场开放的速度加快。例如,未来6至10年,中国健康产业的潜力有可能将超出医疗市场的规模,现在很多国外机构看好中国潜在的健康产业大市场。市场开放的速度特别快,尤其是服务业贸易领域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最近,政府在健康、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方面已经出台多份文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也陆续放开外来资本的进入。估计未来几年全国都会放开医疗市场,开放速度较以往明显加快。

  与此同时,自由贸易的趋势不断加快。比如,今年11月中韩两国政府签署了结束中韩自贸区实质性谈判的会议纪要。相应地我们也应看到:

  第一,中国—东盟“10+1”自贸区升级版在不断推进。借鉴欧盟模式,在各国平等协商的前提下,中国与东盟10国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区域内无障碍流通和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正加快实现,逐步形成以自由贸易、共同市场、货币合作为重要特征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格局。如果排除某些政治因素的干扰,按照这种发展速度,该自贸区升级版在未来5至6年即可能实现。

  第二,中美自由贸易新一轮谈判预期在2015年会有重要突破,审批权限方面将会有大幅度减少。

  第三,中国和欧盟的自贸合作应当最有前景。欧盟在城镇化、中小城市合作、职业教育、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等很多领域成绩斐然。只要打开思路,中国将给欧盟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2015年中国和欧盟的自由贸易谈判有望取得重大进展。在这种背景下,未来5至10年世界经济大格局将发生变化,东亚、美国、欧盟构成了世界三大经济中心板块。中欧需要适应未来的发展趋势,把握住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重要机遇。

  中欧合作的立足点

  目前,中欧的服务贸易占双方贸易总额的比重仅有12.5%左右,占全球服务贸易的比重只有0.8%左右,发展空间十分巨大。按照《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中欧贸易额到2020年要达到1万亿美元的目标。如果中欧服务贸易占双方贸易总额的比重提高到20%,双方服务贸易将达到2000亿欧元的规模。围绕这个问题,下一步中欧合作要有新趋势、新格局、新要求。中国走向服务业大国的转型与改革,是未来5至10年中欧合作的最重要立足点。

  第一,在未来5至1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服务业市场之一。据统计,2013年中国的名义城镇化率为53.7%,人口城镇化率为35%左右,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区间。但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仅为15%,发展严重滞后。中国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到2020年中国约20%左右的人口将超过60岁。但来自全国老龄委员会的调查结果表明,目前老年人消费能力每年约为1万亿元,而老年人产品供给尚不足2000亿元。所以未来5至10年将是中国服务业市场发展最快、规模最大、机会最多的时期。

  第二,中国服务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市场开放。未来5至6年,服务贸易市场的开放,将是中国转型升级、转型创新的内在需求,是“一带一路”对外开放新格局的一个最大优势,也是中国扩大内需和提高老百姓生活质量的重点。毫无疑问,未来中国服务业市场将会越来越开放,开放的速度也会越来越快。

  第三,服务业的转型与改革紧密结合。发展重化工业要靠国有大中型企业,发展服务业则需要发展中小企业。中国要从工业大国走向服务业大国,实现服务业主导的新格局,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核心是发展中小企业。未来5至10年将是中国发展中小企业、通过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最关键时期。

  第四,中国的结构性改革需要与此相适应。除了人民币国际化,民间资本银行、中小银行也需要得到实质性突破。而且,中国的教育结构、教育体制需要改革。未来5至10年中国的职业教育会得到很大发展,相当一部分中国大学会向职业教育转型,中国政府将会采取一些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外来资本投资合作发展职业教育。

  在中国经济转型改革的大背景下观察中欧合作,会得到很多新的启示。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加强中欧合作来促进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发展。欧盟在发展服务业上有诸多优势,中国需要抓住机遇,打破服务贸易壁垒,放宽市场准入,实现共同发展、互利共赢。

  〔作者系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 迟福林〕

【编辑:秦辰】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