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否认存在非法运营 监管高压下商务专车很淡定

2015年01月08日 13:29 来源:北京商报 参与互动(0)

  继上海、沈阳后,北京主管部门也有将商务专车定义为黑车的态势,这引起轩然大波。商务约租车的兴起和发展一直与争议相伴,但对于监管部门,专车企业仍显得很淡定。不过也有观点认为,公共出行涉及安全,纯市场化的运作缺乏第三方平台监管,如要实现从灰色地带“转正”的目标,还需要引入政府监管。

  查禁未影响运转

  日前,市交通执法总队大力打击“利用互联网和手机软件从事非法运营”的社会车辆。这是北京首次公开认定私家车通过打车软件拉活属于非法运营。

  消息一经报道便引发多方观点碰撞。一名商务约租车的忠实用户认为,交通执法部门所说的宰客现象其实并不存在,“宰客是野蛮定价或者利用乘客对路况的不熟悉故意绕路,但专车有比较严谨的计价系统,也有车费预估。更重要的是,专车虽然价格比出租车高,但车型也好很多,提供帕萨特、别克GL8、奥迪和特斯拉,与出租车没有可比性”。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查禁行为并没有影响到几家主流商务约租车平台的运营。滴滴专车和易到用车还趁机发布了新的专车代金券和营销活动,赚足眼球。一号专车公关总监叶耘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号专车车源来自大型的正规租赁公司,车辆所有权属于租车公司,有运营资格,此次北京市交通执法总队的查禁行动未对一号专车的运营产生影响。

  需求愈发旺盛

  有互联网业内人士认为,交通部门将商务约租车定义为黑车后引发的关注,事实上折射出市民和用户对新出行方式的需求。

  公开资料显示,2013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达2114.8万人,而出租车总量6.66万辆却近十年未变。极为严苛的准入门槛造就了一条畸形产业链,造成乘客的打车难和出租车司机高额的“份子钱”。与此同时,与公交、地铁相比,出租车在公共交通中的效率是最低的,并不是政府提倡的公共出行方式,因此行业面临的种种难题也一拖再拖,成了顽疾。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市民对于出行方式的多样化需求愈发旺盛。上述用户表示,在有了专车后,他下飞机、下火车后就没有排队坐过出租车,天气不好和早晚高峰打车难时也可以通过专车平台解决问题。“上海高铁等出租车要花一小时,花钱节省时间成本,我觉得非常值得。”此外,在商务约租车平台方看来,专车本身就是高于出租车市场的差异化产品,是市场的补充者,因此在体验感上下了颇多功夫。据北京商报记者了解,目前大多数专车内都配有充电线和矿泉水,针对不同车型,有些还提供拖鞋、WiFi、零食等。

  呼唤第三方监管

  专车的确为公共出行难题提供了一种解决思路,但是初创中的市场仍存隐患。北商商业研究院认为,商务约租车平台需要一个独立的第三方审核机制,车辆和个人需要告别简单的“自身审核”。

  一名业内人士表示,她乘坐专车时,司机只有一个月的驾龄,由于操作不当发生交通事故。该司机直言,对于司机和车辆的审核,企业只是“走下形式”,不会管得很严。该人士认为,由于与企业自身利益挂钩,尽管平台有比较严格的审核流程,在操作阶段却难以把控到位,因此在行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需要独立的第三方对商务约租车平台进行审核。

  不过,在讨论独立第三方审核机制之前,商务约租车平台首先需要一个“名分”。因为长期游走于灰色地带尽管可以生存,却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但现在,多家商务约租车平台都已经拿到C轮或D轮融资,资本化已现曙光,但政策难题不解决,企业的资本化就难以实现。北京商报记者 崇晓萌 孙麒翔

【编辑:曾会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