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三问天价抗癌药格列卫:救命药为啥要这么贵?

2015年02月14日 15:53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

    近日,因“印度抗癌药代购第一人”陆勇被诉事件,天价抗癌药格列卫受到舆论持续关注。有人疑惑,这救命药怎么就这么贵?也有人呼吁,应当尽快将此类药物纳入医保范围。更有人追问,为何我们自己不能做出“物美价廉”的“印度药”?记者就此采访了患者、相关专家和业内人士。

    救命药为啥要这么贵?

    今年34岁的小李七年前被查出患有慢粒白血病,医生告诉他,治疗慢粒白血病最好的药是瑞士诺华公司生产的格列卫,长期服用可以有效控制病情。“一盒药2.4万元,一个月吃一盒,平均每天就要吃800块钱,这是绝大多数人都无法承受的。”

    小李告诉记者,服用格列卫的患者都知道,中华慈善总会有一个“3+9”的援助项目,患者自费购买3个月的药品后,经过相关资料审核就可以免费获赠9个月的药物。“但即便加入这个项目,一年的药费也高达7.2万元,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仍然是沉重的负担。”

    因此,不少人选择了价格相差近百倍的印度仿制药。同为慢粒白血病患者的陆勇就是因为帮助病友购买印度药而被起诉。“进口格列卫一盒两万,印度药只要200多元,而且我自己一直吃印度药,身体各项指标都控制得不错。”陆勇说。

    救命的格列卫为什么会这么贵?业内人士表示,高昂的研发成本是专利药价格高的重要原因,据称一种新药物的研发往往花费超过10亿美元,因此为鼓励药企创新,各国对专利药都实施厂家独立定价权,以便让药厂在专利期前收回成本、获得利润,这就需要高昂的价格支撑。

    据了解,格列卫在世界各地的售价各不相同,比如在香港是18000元左右,在日本是16000元一盒,在美国大约是人民币13600元,在韩国只需9700元。为什么格列卫在中国内地的价格会高达24000元呢?

    山西省医改办主任郭跃铭表示,这与中国特有的制度成本有关系,一是药品税率较高,一定程度上推高了药品的价格,二是在药品的流通环节层层加价,也会转嫁到患者头上。

    能不能全部纳入医保?

    天价救命药给慢粒白血病等疾病患者带来沉重的负担。为此,有不少人建议,是否能将此类药物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据了解,目前已有部分省市将格列卫纳入医保范围,但包括北京、上海等在内的众多省市仍未将其列入。郭跃铭指出,能不能将药品纳入医保目录,一是要考虑当地医保资金的能力,二还要考虑所有参保人利益的公平问题。

    “具体到格列卫这样比较昂贵的进口药,我个人认为不应当进入基本医保。”郭跃铭表示,首先是这类药物的价格存在虚高的成分,更容易造成医保基金的浪费;其次是这类药物的效果具有不确定性。

    不少专家建议,解决天价救命药的负担问题,除了基本医保,还可以诉诸大病保障机制,目前各地也正在逐步建设和完善相关制度。此外,还应当充分引导社会组织、慈善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大病救治。

    我国能否做出“印度药”?

    曾有慢粒白血病患者将进口格列卫与某印度仿制药一起化验,发现主要成分有99%相同。不少患者也表示,服用印度仿制药后病情得到了稳定控制。然而,鉴于印度仿制药未经我国审批,患者购买需要承担一定风险。

    因此有人追问,我国为什么不能像印度一样生产出低价的仿制药品投入市场呢?

    业内人士解释说,印度之所以能够仿制格列卫,是由于其实施了专利强制许可,即企业可以不经过专利权人的同意强行仿制专利药品,以便让更多患者能购买到便宜的药品。而在我国,对专利药品有比较严格的保护,因此国内药企在药品专利期内无法进行仿制。

    而随着诺华格列卫用于白血病症的专利在2013年到期,国内药企目前已有替代药品上市,价格在3000元左右,这一价格仍比印度仿制药价格高出十几倍。

    相关人士指出,与印度相比,我国对上市药物的要求更加严格,国内药企要承担更多的时间、人力、研发成本投入;另外印度在仿制药方面已经有多年的实践经验,我国在这方面的技术能力还有一定差距。

    一些患者认为,我国也应当适时启动“专利强制许可制度”,既能解决患者负担问题,也能为与国际药企谈判增加筹码。但一些法律界人士指出,按照法律规定,只有涉及“威胁到公共健康、公共利益和国家出现紧急状态或者非常情况”等核心因素时才能实施专利强制许可,如果轻易实施这一制度,虽短期有利于降低药价,但长期来看打击了创新,我国不宜滥用。 (据新华社)

【编辑:曾会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