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行进中国:安徽“包田大户”的农业致富经

2015年02月28日 10:1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合肥2月28日电 题:安徽“包田大户”的农业致富经

  中新社记者 丁栋

  60岁的安徽农民张常宝选了一个好日子,卖掉自己种的2万斤粳稻,按照今年的国家粮食收购政策,100斤二级粳稻的价格是157元(人民币,下同),他这次卖粮的收入是31400元。

  在安徽省巢湖市一家粮食收购库,正在卖粮的张常宝告诉记者,自己和58岁的老伴丁大宝两个人承包了300亩耕地,亩产1220斤、总共36.6万斤的粳稻已经卖了六成,不算成本费用,一年种稻谷的毛收入是57万多元。

  张常宝告诉记者,300亩耕地每亩的承包费用是500到1000元,此外还有种子、管理、农药、化肥、人工等费用,一亩地的成本费用接近1500元,即使这样,自己每亩地的纯收入也有600到800元,一年种田纯收入20多万元“没有问题”。

  在收购粳稻的安徽光明槐祥工贸集团总经理郭少祥看来,在安徽省巢湖市,像张常宝一样的“大户”占了卖粮农民的大多数,从此前一家一户平均3、4亩耕地,到现在平均几百亩、多达上千亩的耕地面积,他估计,接近一半的耕地已经流转到这样的包田大户。

  张常宝种田的秘诀之一是多种经营,当地历史上就是鱼米之乡、江南粮仓,气候和水土条件可以一年两熟到三熟,在粳稻的种植季节之外,还可以种小麦、油菜,小麦亩产700到1000斤可以卖到1.2元每斤,仅此一项,每亩地可以为张常宝增收近1000元。

  为了鼓励张常宝这样的种粮大户,提高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程度,安徽省提出,将大力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力争到2015年,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经营面积占承包耕地50%以上,这意味着,中国最早实行“分田到户”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改革的安徽,将继续通过产权分离、土地流转的“第二轮土地制度改革”创造改革红利。

  新一轮土改的核心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2014年,中国在安徽等三省开展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试点覆盖面积达3.3亿亩;2015年,中国还将修订土地承包法,赋予农民土地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为土地顺利流转、农业规模经营提供法律保障。

  要管好300亩地,光靠两个人怎么能做到?对于记者的问题,张常宝给出了答案,从种到收的整个环节都用了机械化,而在除草、施肥、打药、收割等环节,都要雇佣10多个人进行专业管理。机械化种植加上社会化服务,张常宝说,自己再承包几百亩地“没有一点问题”。

  张常宝给出的答案,官方的版本称之为“三产融合”,农业将不仅局限于“第一产业”,而是与现代工业和新兴服务业深度融合对接,实现“1+2+3=6”,实行生产、制造、销售、贸易等全产业链经营,这将成为中国未来农业的主要形态。

  如今张常宝和老伴都到了该退休的年龄,两个孩子都在外地打工,“谁来种粮”是他以后面临的一大问题。不过张常宝相信,只要国家政策“对路”,种粮“有钱赚”,农业就是有希望的行业,像自己一样的“包田大户”就会越来越多。(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