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制造业“招工难”仅靠加薪难解决问题

2015年03月09日 10:41 来源:新快报  参与互动()

  新快报报道,春节后广州企业再现招工难,尤其是大量需要普工的劳动密集型制造类企业,仍难招到一线工人,有制衣厂甚至为一线工人开出了4000元-6500元的月薪,但一个上午只收到3份简历。

  近几年来,制造型企业“招工难”、“用工荒”已不是新闻,企业开出的薪水一年比一年高,但仍然吸引不到足够的人气,可见“招工难”不是单纯靠钱就能解决的问题,为什么呢?原因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去找。

  相比上世纪90年代,制造型企业的薪资待遇早已翻番,其管理文化却没有明显提升,很多工厂的管理仍然延续着过去那套简单粗暴的方法,把工人当螺丝钉用,忽视他们的人性和尊严。工人即便拿着白领级别的工资,却仍然要忍受脏乱差的工作环境和粗暴的加班制度。这一套做法,对上世纪90年代的农民工来说,能够行得通,但对新成长起来的90后年轻人来说,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这些年轻的打工族,也就是制造型企业的招工对象,不同于父辈的是,他们一般从小就衣食无忧,而且基本都受过9年义务教育,对生存之上的东西较为看重,比如个性、自由、尊严,他们可能宁愿少挣一点钱,也不愿多受一份气。面对新情况,制造型企业只能去努力适应,而不要妄图去改变。要吸引年轻一代的工人,除了提高薪资,更重要的是提高管理水平,提供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例如,一些工厂为了迎合90后工人,在招聘广告中就注明“车间有wifi”的,这种人性化的管理意识值得很多制造型企业学习。

  解释“招工难”,往小处说是管理文化落后,往大处说则是产业结构出了问题。人们应该可以发现,与制造业“招工难”同时出现的情况是大学生“就业难”,后者引起了更广泛深入的社会讨论,还催生出近十年的“公务员考试热”。其实,无论是“招工难”,还是“就业难”,背后的原因都是一个,那就是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和供求结构发生变化。

  近些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张,国人的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人们择业的要求也普遍提高。正常情况下,与之相伴的应该是产业层次的普遍提高,但由于中国经济增长长期依赖于低成本的出口型经济,导致产业结构调整缓慢,能够适应高学历人口就业的产业没有大规模出现,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张也就没有适应现实社会的需求。换句话说,供给服务业的劳动力增加了,供给制造业的劳动力减少了,“招工难”与“就业难”的同时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个必须正视的事实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产业结构提升,人力成本增加是迟早的事情,制造型企业在加薪、提升管理文化的同时,还应该注意自身的生产效率和产业层次,要不然直接去人力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国家开厂更划算。但只要还在国内经营,就必须努力适应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节拍,别妄想回到过去那套靠低成本去竞争全世界的粗放型发展模式。

【编辑:张明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