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不良“温和”上升 资产质量改善“拐点”或将不远

2015年05月04日 11:28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

  五家大型银行一季报显示,银行资产质量仍在惯性下降,银行风险管理压力不容松懈。
  但同时,由于银行业不良率连续三年大幅上升,暴露充分,业内专家认为,银行不良贷款压力改善的曙光或将出现。且从长远看,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实施,银行业将迎来长期发展机遇。
  “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部分地区和行业不良贷款上升压力较大,虽然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已连续11个季度上涨,但控制在1.3%左右,与发达国家银行业不良贷款水平相比,仍属于合理范围。”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告诉记者。
  不良贷款“温和”上升
  一季度大型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与比例继续温和上升。
  数据显示,一季度工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455.48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29%;农行不良贷款余额1399.62 亿元,不良贷款率1.65%;中行不良贷款总额1167.77亿元,不良贷款率1.33%;建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272.77 亿元,不良贷款率1.30%;交行减值贷款余额为人民币468.43亿元,减值贷款率为1.30%。
  “受到经济增速放缓和企业层面资产质量波动的影响,一季度大型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占比继续小幅上升态势。未来一段时间,企业层面经营状况和盈利能力改善的余地不大,企业信用风险暴露仍是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增长的主因。”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许文兵告诉记者。
  对于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惯性下滑,业内专家认为,经济新常态给银行业带来风险管控新挑战。在实体经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调整过程中,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市场进入和退出频率加快,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中不可避免地会使银行形成一部分不良贷款。
  且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仍存在继续下滑的可能。交行高层在今年召开的业绩发布会上明确表示,2015年,受宏观经济下行、“三期叠加”影响,风险将从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的产业链向上下游行业扩散,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扩散,从小微企业向大中型企业蔓延,交行资产质量仍将持续承压,风险管控形势依然严峻。
  许文兵预计,2015年全年不良贷款率可能会小幅上升至1.5%至1.6%的水平,如果2015年下半年GDP增长形势趋于好转,不排除不良贷款率增幅小幅放缓的可能性。
  积极处置风险资产
  由于不良贷款反弹压力较大,各家银行积极通过各种手段加快不良贷款的化解和处置,五大行今年在不良贷款清收和核销方面力度加大。
  交行一季度报披露,该行加大清收保全工作力度,一季度累计清收表内不良贷款达人民币68.3亿元,同比增长16.99%,其中现金清收人民币25.15亿元,损失核销人民币10.02亿元。
  建行管理层也在年初召开的业绩发布会上明确表示,将以重大项目、重点分行、重点产品为抓手,综合运用各类处置手段提升不良资产处置效率,注重提高现金回收、盘活资产,充分运用批量化、市场化处置渠道,合理安排核销总量,积极推进风险资产化解和已核销资产的处置工作。
  同时,各家银行进一步深化信用风险管理,继续抓好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产能过剩、担保链等重点领域,加强排查预警,运用总量管控、名单制、限额管理等措施加强管控;实施风险业务集中管控,积极推进减退加固和重组工作,着力提升资产覆盖率,降低预期损失。
  当前,各家银行加大对表内外资产的审慎排查,充分暴露风险,关注类贷款生成加快,不良向下迁徙速度加快。广发证券分析师屈俊认为,银行业不良率连续三年大幅上升,暴露充分,不良净生成率拐点或将在6个月或者2016年上半年出现,银行不良贷款压力改善的曙光初现。
  长期趋势向好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经济逐步企稳后,未来商业银行不良反弹速度将放缓。
  “近期出台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有助于经济增长在二季度企稳,随着改革红利的逐步释放,我国经济增长还有巨大增长潜力和空间,这是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水平总体可控、不会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前提和基础。”温彬告诉记者。
  今年以来,一方面,央行两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市场流动性有效改善,刺激了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企业资产负债表得到逐步修复,从而有望降低宏观经济系统性风险,改变市场对于当前经济运行风险和银行资产质量的担忧;另一方面,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有利于降低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的道德风险,促进刚兑破除,为银行业长久稳健经营打下基础。
  作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过渡到新框架的举措之一,财政部于近期下达了地方存量债务1万亿元置换债券额度。受益于大规模债务置换,银行风险资产规模会下降,资产质量有望得到改善。
  “存量债务置换,一方面,可以优化债务期限结构、纠正期限错配,延长债务期限有助于减轻短期负债压力;另一方面,可以转移杠杆,改变目前以银行贷款、BT等成本较高为主的间接融资结构,通过发行债券进行直接融资,降低负债成本,同时将集中于银行体系内的风险一定程度分散出去。”屈俊认为。
  “2014年以来推出的一系列针对性政策措施已经开始发挥正面的政策效应,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有望逐步缓解,房地产市场和平台贷款质量也将继续保持可控状态,这些都有助于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稳定。”许文兵表示。
  此外,中长期而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将大幅拉动贸易、企业并购及投融资需求,有助于商业银行的区域化和国际化布局,成为银行发展的新机遇。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