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货币政策工具仍有流动性调节空间

2015年05月11日 10:57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

  5月10日傍晚,央行年内第二次宣布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同一天,央行有关负责人在就下调人民币贷款及存款基准利率相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此次进一步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重点就是要继续发挥好基准利率的引导作用,进一步推动社会融资成本下行,支持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自2014年11月22日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后,为继续发挥基准利率的引导作用,进一步巩固社会融资成本下行的成果,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央行自今年3月1日起再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随着各项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持续下降,市场利率明显回落,社会融资成本整体有所降低。
  由于央行公布的基准利率仍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再次下调贷款基准利率可直接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产生一定下拉作用。存款基准利率的进一步下调,也有利于降低金融机构筹资成本,带动各类市场利率和企业融资成本继续下行,对于进一步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等问题具有积极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央行宣布再次将存贷款基准利率降低25个基点,并继续扩大存款利率浮动范围,从宏观层面来看,其主要动因是由于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有必要通过降低名义利率来达到降低实际利率、带动投资增长的目的。如果名义利率不降,在通胀率明显下行的情况下,就会出现由于实际利率上升而导致货币条件被动紧缩的局面。
  本次降息的同时,央行再次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向前迈进,对此,马骏认为,此次将存款利率上限直接从基准利率的1.3倍扩大到1.5倍,其主要考量是防止“诱导性上浮”,特别是防止一些自主定价能力有限的银行将存款利率“一浮到顶”,对已经形成的融资成本下行的趋势产生不利影响。将上限直接调至1.5倍,拉开上限与市场均衡利率水平的距离,更有可能降低一些金融机构将存款利率”一浮到顶”的几率。马骏预测,由于当前流动性充裕,通胀率和市场利率都趋于下行,大部分金融机构不会用足1.5倍的上限。
  此次降息可谓近期货币政策的又一重要操作,但这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转向,更非中国版的量化宽松(QE)。
  “一些发达国家的量化宽松是在政策利率接近于零,而实体经济又面临衰退的背景下采用的非常规政策手段。在中国不存在零利率对货币政策的约束问题。从流动性创造机制来看,我国也有使用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和其他常规政策工具的空间,这些工具足以有效地调节流动性供给,保持货币与信贷的平稳增长。这些政策工具在中国的使用仍属于常规性货币政策操作,与发达国家的QE有着本质的区别。”马骏表示。
  来自工行的分析人士对记者表示,5月8日央行发布了《2015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其中明确“目前各类货币政策工具都有较大的空间,能够有效调节和供给流动性,无须以量化宽松的方式大幅扩张流动性水平”,实际已回应了市场近期颇为关注的“QE”问题。
  《2015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还明确,下一步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松紧适度和预调微调,既要防止过度“放水”固化结构扭曲、推升债务和杠杆水平,也要根据流动性供需、物价和经济形势等基础条件的变化进行适度调整,为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
  “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松紧适度,就是要根据流动性供需、物价和经济形势等条件的变化进行适度调整,综合运用价量工具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环境,把握好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点。”上述工行分析人士称。
  “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是当前稳增长的需要,但营造合理的环境仍需继续发挥好各类工具的作用。自去年以来,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的形势下,我国宏观调控一直坚持以定向调控为主要手段的政策组合拳,旨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预计未来还将继续延续这种风格。”华安证券分析师表示,预计二季度货币政策将继续保持稳健总基调不变,在把握好货币总阀门的同时,采用定向调控思路,使用更为灵活的政策工具,支持薄弱环节发展,并把金融改革推向纵深。具体来看,一是保持流动性合理适度;二是继续探索和完善定向调控,促进融资结构优化;三是更加注重改革创新,寓改革于调控之中,把货币政策调控与深化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更充分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