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医改攻坚 打破旧模式更要创造新机制

2015年05月18日 13:37 来源:央广网  参与互动()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公立医院是中国医疗体系的"主力军",在2013年,公立医院床位数就占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床位数的87%,入院人数占比64%,诊疗人次数占比33%。公立医院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就医感受。然而,公立医院却"病"了,而且"病"得不轻。

  我国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没能及时调整计划经济时代的筹资政策,补偿和价格机制扭曲,医疗费用结构异化,导致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特征弱化,逐利动机日益突出。既然"病因"在此,那么"处方"就得对症下药。

  国务院办公厅17号印发《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意见》说,将建立公立医院新机制,破除以药养医,落实政府投入,发挥公立医院公益性质和主体作用。2015年试点城市由34个增加到100个,2017年全面推开。

  老百姓能从中得到什么实惠?首先,到2017年,看病难将明显缓解。到那时,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全面推开,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初步建立,医疗服务体系能力明显提升,就医秩序得到改善。不用大病小病都往三级医院跑,在家门口也能看病了。在中华医学会党委书记饶克勤看来,医疗重心下移还有另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

  饶克勤:把疾病的治疗往前走、往下走,能做预防,通过健康教育改变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即把疾病治疗变成疾病预防和防治结合。

  其次,解决看病贵的问题。《意见》指出,到2017年,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要得到有效控制,群众满意度将明显提升,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总体上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降低到30%以下。饶克勤认为,降低药占比的关键是补偿机制。

  饶克勤:关键是补偿机制的建立,现在药品加成15%,如果取消以药补医,同时把医务人员劳动价格提升起来,药占比不用控制,它也会自动下降。

  所谓的系统性因素,其中包括体制、机制的扭曲。在一些公立医院,医生医术高明不算真本事,多开药给医院创收,才算是有大能力。对于这样扭曲的考核机制,《意见》明确:严禁给医务人员设定创收指标,医务人员个人薪酬不得与医院的药品、耗材、大型医学检查等业务收入挂钩。饶克勤认为,这有助于重建医患之间的信任。

  饶克勤:今后医生看病收入以他看多少病人,看好多少病来作为考核,这样他就不会多开药、多开检查,合理的医疗行为对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胡善联表示,这次出台的《意见》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胡善联: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到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试点指导意见,短短两周,国务院办公厅就发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文件。这个问题要从整个体系来看,公立医院方面强调公立的性质,强调体制机制的改革,通过“联动、分类、创新”这六个字推动公立医院的改革,同时落实政府“四个责任”以及政府领导保障、监督方面的责任,从全面来看,指导思想要使看病的患者受益。

  《意见》提出了非常明确具体的要求。到2017年,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全面推开,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得到有效控制,总体上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降低到30%以下。胡善联表示,由于全国各地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这个目标完成起来难点在医院层面。

  胡善联:北京、上海及江苏等地,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已经在下降,然而西部地区还比较高。所以一部分是有难度,一部分也没有难度。规范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医院层面,要求医疗费用中,药品费用占比要在30%或30%以下,耗材要占20%以下,这可能需要各个方面努力,医务人员合理诊疗同时要提高医务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这样才能使得相对比例达到目标要求,个人认为,难在微观的医院层面。

  对于解决药品占比的问题,胡善联认为,首先可以通过合理诊疗。

  胡善联:一方面破除医院逐利行为即合理用药,同时对医务人员合理整治,需引导其转变观念,加强治疗不一定全部靠药宣传。方向上,一方面要将诊费提高,同时把药费降下来。对于贫困地区,需要加强政府转移支付,另外也要适当控制医疗费用上涨,对于任务,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更艰巨。

  意见还要求完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落实公立医院人事管理、内部分配、运营管理等自主权。要做到既管住政府的手,也管好院长的手。对此,胡善联认为,医药分离以后,更好贯彻行业的特点,加强薪酬制度的改革,就能够使医疗医务人员更有积极性把患者的病看好。 (记者赵巍)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