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公开操作暂停定向措施不断 货币调控瞄准“降成本”

2015年06月03日 13:21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

  自4月下旬降准以来,央行公开市场例行操作进入持续静默状态,与之相对应,以定向工具为依托的流动性“锁短放长”操作,成为近期央行货币调控的主要看点。市场人士指出,当前货币市场流动性极为充裕、资金价格低企,但对于中长端债券利率等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传导有限,因此,央行货币政策近期以及未来一段时间会更着力于提供长期限、低成本资金,从而切实引导社会融资成本下行。在此背景下,预计短期内全面降准的概率有所下降,而继续扩大PSL等定向宽松依然可期,再次降息亦有空间。

  定向为主 “锁短放长”

  本周二(6月2日),央行公开市场例行操作继续暂停,为4月20日全面降准之后的连续第十三次。

  市场人士表示,本次央行在公开市场保持缄默,向市场传递出中性偏暖信号。一方面,尽管本周有中国核电大盘股发行,但当前货币市场资金面仍非常宽松,实在没有重启逆回购的必要;另一方面,上周坊间传出央行向部分大行进行定向正回购的消息,虽然市场多数认为此举并非意味着货币政策收紧,但仍给市场心理带来了一定冲击,而本周公开市场正回购并未露面,无疑给市场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与此同时,自上周以来,一种新的货币政策调控模式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即以定向工具为依托的流动性“锁短放长”操作。继上周传出央行向部分大行开展定向正回购操作的消息后,本周初又有消息称,央行针对特定银行开展了PSL操作并调低了操作利率。由于上周定向正回购操作的期限均不超过1个月,而据称本次PSL操作的期限长达3年,两项操作相结合,充分彰显出央行暂时回收短期过剩资金,同时释放长期限、低成本流动性的政策意图。

  对于上述“锁短放长”操作,分析观点认为,从总量上看,整体流动性规模因“有收有放”而不会出现明显变化,这一调控模式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有利于压低长期利率,从而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而对于“锁短放长”中的淡化公开市场操作、侧重定向工具,分析人士认为,一是,央行上周进行定向正回购是顺应部分大行的请求,并无主动全面回笼短期过剩流动性的意图;二是,虽然目前有投放长期基础货币的需求,但前些年在外汇占款快速增长背景下,公开市场操作主要以回笼对冲为主,缺少投放长期基础货币的工具(此前最长期限的主动投放工具仅为28天期逆回购操作),对PSL、再贷款等工具的运用顺理成章;三是,通过PSL等工具定向投放,可以将资金更加直接地注入实体经济。

  降成本任重道远

  4月份降准之后,银行超储率接近4%,隔夜回购利率长期运行在1%的低位附近,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可谓是“水漫金山”。与此同时,10年期国债收益率反而在5月份出现了明显反弹,回升到了3.64%附近。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资本市场的标杆利率,10年期国债利率回升意味着长期企业债利率、长期贷款利率都会因此受到制约,意味着近年来管理层再三强调的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可能就此遇阻。

  对于货币市场短期资金泛滥的同时,10年期国债利率的不降反升,市场人士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万亿地方债供给施压;二是,当前货币市场充斥的都是短期流动性,而由于外汇占款下降导致基础货币增长有限,银行体系缺乏长期限、低成本的资金来源,因此市场对于流动性长期宽松的信心不足,不愿意配置长期债券。

  央行实施“锁短放长”操作,特别是PSL操作的价跌量增,无疑提振了市场对于长期资金面的乐观预期,同时也提升了市场对长期利率下行的信心。从债券市场反应看,随着PSL传闻的发酵,周二债券期现货市场双双上涨,银行间10年期国债中债收益率较周一下行了5BP至3.59%。

  就下一步的货币政策而言,此间机构普遍认为,二季度经济持续下行的压力仍大,基建对经济起到的拉动作用正在边际减弱,货币政策仍需宽松,未来货币调控将更注重引导中长端利率下行,真正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具体来看,考虑到4月降准后货币市场流动性仍极度充裕,短期内再次全面降准的概率较小,而考虑到PSL兼备基础货币投放和价格引导双重功能,且定向PSL附带的条件能够使资金更精准地投向实体经济领域,未来进一步的PSL仍值得期待。此外,海通证券等机构指出,降息依然有利于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未来随着银行负债成本下降,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行的空间将被打开。记者 葛春晖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