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半年手机安全报告:骚扰电话最烦人

2015年08月13日 13:51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

  虽然智能手机的普及让我们体验到了移动互联网的便利,但是由传统PC“移植”到手机端的各种安全威胁却是有增无减,不仅对广大手机用户造成了滋扰,甚至因此引发的安全问题还造成了不少用户巨额的经济损失。随着今年时间的过半,各大手机安全企业纷纷发布半年安全报告,对过去半年来自手机端的安全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同时也对广大手机用户可能面临的安全威胁加以警醒。

  骚扰电话成电信骚扰主要问题

  据360互联网安全中心日前发布的《2015年第二季度中国手机安全状况报告》显示,垃圾短信的拦截量呈持续下降的状态,而骚扰电话的识别与拦截量则持续上升,骚扰电话正在取代垃圾短信成为电信骚扰的主要问题。2015年第二季度,360手机卫士共为全国用户识别和拦截各类骚扰电话80.1亿次,较第一季度的49.5亿次增长了61.8%。2015年第二季度,360手机卫士共为全国用户拦截各类垃圾短信约80.0亿条,较2015年第一季度环比下降了17.2%。

  在垃圾短信方面,2015年第二季度,360手机卫士拦截的垃圾短信中有8.52亿条为伪基站短信,占垃圾短信拦截总量的10.6%。其余垃圾短信则来自运营商的电信网络。随着垃圾短信总量的不断下降,伪基站短信的作用和地位日渐凸显。电信运营商加大力度整治、手机安全软件不断升级、微信等社交工具的流行、电话诈骗的高额利润是造成垃圾短信数量不断下降和骚扰电话数量持续上升的主要原因。

  北上广地区一直是骚扰电话的“重灾区”,既是输出地,又是骚扰源。通过对骚扰电话号码分析来看,二季度广东地区被标记为骚扰电话的号码数最多,占用户标记号码总数的11.8%。而从号码被标记的次数来看,上海的号码被标记次数最多,占到了用户标记次数总量的22.2%,这也是首次有其他省级行政区在骚扰电话号码的用户标记次数统计中超过广东省。

  安全威胁升级需软硬件结合设防

  数据显示,2015年第二季度360互联网安全中心共截获安卓移动平台新增恶意程序样本550万个,是2014年全年的1.68倍。累计监测到移动端用户感染恶意程序6573万人次,平均每天恶意程序感染量达到了72.2万人次。与恶意程序的增加相比,恶意程序的安全威胁升级则更加值得手机用户的关注。

  据悉,随着指纹识别技术的普及,不少手机已经具备了指纹识别功能,但据手机安全专家表示,如今黑客已经具备攻击Android设备并获取用户指纹的技术。黑客并不需要完全的root权限即可通过指纹传感器获取用户的指纹信息。专家指出,指纹识别的软件方面最易产生安全风险,防范上要“软硬件结合”。据了解,目前指纹主要被用于身份认证、移民和犯罪记录方面,但最近的趋势是用于移动支付和解锁设备。因此,如果指纹信息大量流入黑客手中,完全有可能被用于犯罪行为。

  360奇酷手机安全专家马冲表示,指纹安全确实应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因为在未来一两年会有越来越多的手机将指纹传感器作为标配设备。马冲指出,智能新手机的指纹安全需要软件和硬件的配合才能保证,同时也需要有更多开发者的努力才能充分发挥指纹识别在安全和便利的优势。

  良好使用习惯有助提升手机安全

  在手机安全专家看来,目前大多数手机用户面临的安全威胁一方面是由于恶意程序的增加,另一方面则是越来越多的手机用户在手机使用上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缺乏安全意识。据猎豹移动发布的《全球智能手机使用报告》显示,应用市场、视频、社交软件等是手机上产生垃圾的大户,例如知名视频应用Youtube,平均每月产生4212M垃圾,如果不清理的话,不到3个月就可以填满一台内存为16G的手机。与海外用户不同的是,中国消费者热衷于手机购物,使得淘宝客户端每月产生的垃圾高达674M。

  智能手机的多种应用会存储涉及隐私的数据,许多用户有保护隐私的需求,数据显示,在安全防护意识上,中国的手机用户也较为薄弱。据悉,猎豹清理大师内置的应用锁,当用户使用该功能保护某个应用后,其他人想打开此类应用必须首先输入密码,从而更好的保护隐私应用如照片、支付工具等。用户使用该功能保护的APP数量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各国用户对隐私保护的态度,数据显示,在抽样分析的十个有代表性的国家中,美国网民高度重视隐私保护,分别保护了14个以上的应用,而中国网民隐私保护意识相对较弱,平均只保护了6.8个应用。

  (记者 叶丹)

【编辑:魏巍】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