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邹雅:从鲁艺走来的艺术家、出版家(组图) 查看下一页

2013年07月15日 10:5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7月15日电 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林阳日前撰文,怀念艺术家、出版家邹雅。文章指出,邹雅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编辑家、艺术家,他的木刻艺术风格纯朴、粗犷,生活气息浓厚,在延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创作出众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时代气息,他对中国的美术出版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中国画创作上也因独特的探索精神具有崇高的美学品格。

  原文如下:

  邹雅  

  ——从鲁艺走来的艺术家、出版家

  邹雅(1916.4.3—1974),原名亚民又名大雅,别署“老木匠”。江苏省无锡市人。版画家、山水画家、出版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青年时代在上海出版界工作,致力于鲁迅先生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1938年进延安鲁迅美术学院学习,此后在太行抗日根据地搞战地宣传工作。解放后任人民美术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1973年任北京画院院长。1974年到阳泉煤矿深入生活,不幸失事遇难。

  一

  邹雅,1916年生于无锡鸿山镇。少时读书成绩优秀,酷爱绘画。但因家庭贫寒,中途不得已退学。1934年到上海,靠画画谋生,曾在新光书店、民强艺术社从事美术设计工作,并开始创作木刻作品。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邹雅离开上海,经武汉取道西安,于1938年到达延安,进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学习。著名版画家彦涵回忆说:“邹雅和我同期进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学习,我们睡在一盘土炕上,同饮一壶清水,同吃一锅小米,亲密无间,情同手足。在我记忆中,他创作漫画的能力,胜过其他同学。他凭着娴熟的技法,不仅又快又好地完成课堂的作业,而且能及时地完成校外的宣传任务。当时延安城墙张贴的鲁艺壁报上,有许多作品就是他创作的。他崇高的志向和正直、热情、爽朗的性格,对我的影响很深。只要他有钱买得一个烧饼,总要和我各分一半。这种同甘共苦的同志挚情,令我终生难忘。”

  同年冬天,邹雅东渡黄河,赴晋东南敌后抗日根据地,在八路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工作,为战士教育课本创作木刻插图。

  那时的创作条件极为恶劣。著名诗人阮章竞回忆说:“想当年,既没有画室,更不知道管子灯玻璃台。高度近视的邹雅和他的同伴们,日以继夜,作画、运刀、印刷。从一钱油三钱盐,一斤小米、一元津贴,转到吃糠吃麸咽野菜,穿着补丁摞补丁的军衣……从没听他们抱厌过创作条件不好。”

  1940年春,邹雅从总政调入鲁艺木刻工作团,参加年画创作活动;随后参加了“十大任务”套色水印木刻的创作(这一作品现保存在国家博物馆);创作连环画《一枝枪》。同年夏又随木刻团去冀南开展工作,主要培训干部。从1941年起,他先后在《新华日报》(华北版)、太行新华书店、太行人民日报社、冀南书店、石家庄新华书店工作,历任美术编辑、美术室主任,他创作了《不能任人屠戮》《掌握新武器,学习新文化》和《破碉堡》等大量木刻作品。

  延安鲁艺时期的胡一川回忆说:“他果敢的言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工作团完成任务,返回太行山途中,要渡过一条结了冰的河,当我们涉水到达对岸时,两脚已冻得完全麻了,邹雅同志脚长冻疮,还背一个小同志过河。”

  解放战争时期,邹雅创作《欢迎刘邓大军南下》《百万雄师过大江》等木刻作品。受前辈们影响,他的木刻艺术风格纯朴、粗犷,生活气息浓厚,受到版画界的好评。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