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徐哲孙立群眼中的来新夏:代表老一辈学者的精神 查看下一页

2014年04月03日 09:34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3月31日,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图书馆学家、藏书史研究学者、南开大学教授来新夏在天津去世,年92岁。

  来新夏夫人焦静宜用短信周知友人:“遵嘱丧礼从简,不举办任何丧礼仪式及追思会等悼念活动。”南开大学同样发出讣告,表示“遵照来新夏先生遗愿,丧事一切从简” 。

  4月1日,来新夏先生生前的学生、好友、同事汇集来新夏家里,操办后事。4月2日,来新夏遗体火化。北京晨报记者致电时,来新夏夫人焦静宜表示,刚刚送走来先生,想稍微静一静。

  来新夏是中国老一辈学者中最负盛名的学者之一,他在历史学、方志学与图书文献学三个不同领域都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被学界称为“纵横三学,自成一家”。他最著名的著作《北洋军阀史》是目前最权威的北洋军阀的正史。他的好友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孙立群说:“来先生是现代知识分子的楷模,他的治学精神,他的坚忍不拔的意志,他对于历史和现实的关怀,包括他的与时俱进,都是很多知识分子所欠缺的。来先生对于北洋军阀时期历史的研究令人敬佩,而他本人,和那个时代的学术大师们相比,也毫不逊色,甚至犹有过之。我们有这样的先辈,是我们的财富,他留下的资源、他的精神力量,都值得我们珍惜。”

  关键词

  大师

  和中国近代的大师相比,在家学渊源,在学贯中西,在治学精神上,来先生并不逊色,但同时,他又经历了那些大师们不曾经历的坎坷。

  真有大师的风范

  北京晨报:曾有不少人称来新夏是现代学界的巨擘、大师,在您看来,来先生的学术成就如何评价?

  孙立群:我跟来先生相交30多年,他具有大师的风范,也有大师的精神。来先生说自己只是一个读书人。但在我们来看,拿来先生和近代那些大师相比,他们其实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说基础方面,都是家学渊源、童子功深厚,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又都接受现代教育,他的老师,如陈垣、余嘉锡、启功等,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师。来先生自己在治学上非常严谨,而且一生坚持不懈,这种精神令人敬佩。另一方面,来先生一生经历坎坷,相比于民国时代的知识分子们来说,像来先生所经历的那些困境,几乎他们都没有遇到过,就像是安乐窝里面长大的。实际上,尽管民国时代是一个乱世,但那个时代对于知识分子仍旧保持着相当的礼遇,而来先生经历了中国近代对知识分子最严酷的特殊时代,但却仍旧坚持不懈地做学问,这正是他最闪光的地方。

  北京晨报:持之以恒,不为境遇而放弃,很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风骨。

  孙立群:是的,在那个特殊时代,不准上课,下放到农村,几经流离,有的人改弦易辙了,有的人贪图安逸放弃学术了,但来先生不畏艰苦,不畏境遇的艰难,依旧坚持研究,这样的人,现在哪儿去找?

  在最年富力强的时代,来新夏遇到了运动频繁的时代,再次被起用,他已经59岁,到了快退休的年龄。但他并不停歇,他说“如果能活到一百岁,我也不停笔”。随着年龄增大,他的学问愈加精深,他的著作越来越多,可他的文字却越来越清新和时尚,80岁的时候,他写随笔名曰《八零后》,调侃自己不是八零年代生人,而是八十岁以后的人。

  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孙立群,和他同事十数年,亦师亦友,孙立群说:“他是老一辈学者中的优长,他代表着老一辈学者的精神”。

  关键词

  相交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来新夏重回学术岗位,一直笔耕不辍,他的名言是“到老也不挂笔”。

  到老也不挂笔

  北京晨报:能谈谈您和来新夏先生的交往吗?

  孙立群:认识来先生大约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那时我刚到南开大学,是教研室中最年轻的老师,来先生已经五十多岁了,由于种种原因,他还没有再次走上讲台。他对我们这些年轻人很关心,而且学问精深,博学强记,很得其他老师尊重。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来先生恢复任教,最开始教《版本目录学》和《历史文献学》。他讲课效果非常好,不但口才出众,还有许多新东西教给学生,每次上课,气氛都很热烈。

  北京晨报:在您看来,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孙立群:来先生号称纵横三学,他在历史学、方志学、图书文献学上都有非常杰出的成就,更重要的是,他非常勤奋,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他有一句名言“到老不挂笔”,有人劝他休息,但他觉得,读书写作正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关键词

  忘年交

  他总是乐于提携后学,有很多忘年交,时常给他们各种帮助。他喜欢和年轻人聊天。

  他带我买旧书

  北京晨报:您和他的交往中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孙立群:他对于后学的提携非常令人感动。他有很多忘年交的朋友,时常在一起聊天。他给年轻人讲很多掌故,讲他的人生经验,同时也听年轻人讲他们的生活,讲他们喜欢的东西。

  北京晨报:您和来先生之间,有什么难忘的事情吗?

  孙立群:我记得大概在1980年前后,因为要出一本教材,我跟来先生两个人到北京,住在出版社里。那段时间,我们两个人常常在北京到处逛,在东四他请我吃烧卖,还带我到琉璃厂,指点我买一些目录学、文献学之类的工具书,很多书现在还在。

  关键词

  勤学

  他当时已经五十六七岁了,还捧着日语教科书学日语。他跟我们反复说的,就是读书。

  一生读书,一生写作

  北京晨报:您觉得他教会您最珍贵的是什么?

  孙立群:来先生翻来覆去地跟我们说的,就是要读书,他常跟我们讲读书的重要,特别是作为研究者,不读书就不知道如何做学问,他常说,要研究一门学问,首先要读透一本书。在这方面,他不仅言传,也有身教。他一生非常勤奋,我记得我刚跟他认识不久的时候,他大概五十六七岁了,还在捧着一本日语教科书学日语。

  北京晨报:来先生著作很多,而且还写随笔文章,是否也是这种勤奋使然?

  孙立群:来先生家学渊源,后来又上辅仁大学,可能也正是他所受的教育让他对写作的态度非常认真,他一生写作,尤其是晚年的随笔,写得非常隽永,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关键词

  学术

  他常说,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成一家之言”,这就是他学历史的全部。

  半生研究学术冷门

  北京晨报:来先生的《北洋军阀史》广为人知,能够在这样一个很少人研究的领域中取得这样大的成就,确实难能可贵。

  孙立群:确实。北洋军阀时期的历史,这个课题本身就令人生畏。那样一个乱世,资料非常繁杂,研究非常困难,光搞清楚历史的脉络就特别不容易,但来先生在这个领域中埋头研究了50多年。最开始发表一个小册子,到后来著成大部头的专著,这种坚持的精神非常可贵。常说做学术要能坐十年冷板凳,来先生五十年投入一个少人关注而且资料繁乱芜杂的领域,太难得了。

  北京晨报:这样的学术精神在今天似乎已经不多见了?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