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大运河、丝绸之路申遗成功 官方承诺给予最好保护(3)

2014年06月23日 02:47 来源:京华时报 参与互动(0)
骑手经过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漕运码头。京华时报记者张斌摄

  对中国过去60年以来对大运河的水利复原以及大规模的水道利用,应从将遗产作为整体这一视角来分析。这样可以明确每一遗产现在真正是什么样的。识别出那些改变遗产原有状态的复原工作,这是非常重要的。

  应将更多精力放在环境问题和大运河景观问题上。

  关于20世纪在大运河遗产遗迹应占有什么样的位置这一问题,必须从其自身来研究,且应超越其所见证的历史这个角度。

  ◎建议

  大运河应把保护放首位

  人们最关心运河申遗成功到底能带来什么?

  围绕“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的目的,运河杭州段开通了以运河为中心的水上旅游线路。此前的一项数据显示,运河水上游线接待客人数从2003年的6819人次增加到了2009年的59093人次,旅游收入年均增幅约162.06%。

  不过有专家提出,不要将运河文化简单化、商品化,也不要随意“打造”运河文化。有专家指出,调和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时,首要原则就是要尊重历史和自然,以合理的方式让文化遗产延续。

  如何协调好大运河在历史文化价值保留、旅游景观利用以及运输功能使用三者间的关系,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刘庆柱有三点建议。第一,目前仍在正常使用的运河河段,由于现代航运的需求,河道的宽度、深浅及码头的数量、位置都会有所改变,在这类情况下,对运河地改造必须要在保留其历史文化价值的前提下开展,不能改造得面目全非;第二,有些河道文化遗迹保存较好,审美价值高,是文化旅游景观区,可将它们作为地方的历史文化符号来加以保存,沿河的各项建设要与其保持协调一致;第三,对于被废弃的河道遗址,保留其历史遗迹尤为重要,要为它们留出一定范围的保护区域,绝不能在上面乱盖乱建。“将大运河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处理好,保护要放在首位。”刘庆柱强调。

  >>北京落点

  北京两河道两遗产点入选直接申报名单

  北京作为京杭大运河的北端城市和漕运终点,大运河的发展和传承与北京古都的形成、发展有机地融合为一体。京杭大运河北京段涉及昌平、海淀、西城、东城、朝阳、通州六个区,沿线分布有白浮泉遗址、广源闸、万宁桥、东不压桥、南新仓、永通桥、通运桥、燃灯塔、张家湾古城等众多与大运河相关的历史遗产。

  北京共有两处河道和两处遗产点入选此次直接申报名单。河道分别为通惠河北京旧城段—西城区什刹海(包括前海、后海、西海)和东城区玉河故道(西起万宁桥,东至东不压桥,长约0.5公里),通惠河通州段(西起永通桥,东至通州通惠河与北运河交叉口,长约5公里)。遗产点分别为西城区澄清上闸(万宁桥)和东城区澄清中闸(东不压桥)。

  北京加快建设大运河遗产监测系统

  北京市文物局新闻发言人于平介绍,申遗过程中北京市将大运河历史水系和相关遗产保护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了一系列保护和申遗准备工作。结合北京地区运河遗产实际情况,编制了大运河北京段遗产保护规划,并划定了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逐步对大运河及沿线的文物古迹进行保护修复。昌平区白浮泉遗址、海淀区广源闸、西城区万宁桥、东城区东不压桥遗址、通州区燃灯塔、通运桥等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缮加固。此外,海淀区长河、西城区什刹海、东城区玉河北区、朝阳区通惠河、通州区北运河等均进行了环境整治工作,建成了庆丰公园、大运河森林公园,使大运河遗产本体保护状况和环境风貌得到明显改善。

  于平指出,大运河申遗成功,既是机会也是挑战。因为与一般的单体建筑不同,运河是一个流动的活体,增加了保护的难度。她介绍,目前北京已经建了一个初步的监测平台体系,下一步将尽快完善,在运河沿线确定合适的监测点,对今后从事监测的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于平表示,保护工作不可能单纯依靠文物部门来完成,沿线涉及的区县、产权单位等都将加入进来,多部门联动。针对大运河活态的、线性的遗产特点,今后将提升遗产管理水平,加大遗产保护力度,进一步发掘遗产历史文化内涵,开展对通州运河古建筑群修缮等工作,启动东城区玉河南区考古工作及历史景观恢复的研究。特别是将不断改善大运河水质与水环境。

  京华时报记者张然综合新华社人民网

【编辑:罗攀】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