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广州12区(市)详细晒“三公” 经费总额超10亿元(图)(2) 查看下一页

2013年12月04日 09:19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仅两区公务接待费上升

  记者统计发现,广州12区(市)中,有10个公务接待费下降了,不少甚至大幅下降了五成以上。公务接待费用为何下降,部分区(市)给出了原因。其中增城表示,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各单位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厉行节约的各项要求,严格控制公务接待支出,简化公务接待形式。其余对公务接待费变化给出说明的区市,其表述的原因大多与增城类似。

  2012年,广州仅南沙和越秀两个区公务接待费有所增加。其中南沙公务接待费决算3688万元,占“三公”经费总额的42.47%,比上年增加528万元,增长16.72%。该区在公告中解释:增长的主要原因有四个,一是南沙新区报批前后涉及各项政策研究和专家研讨次数较多;二是南沙新区作为一个新的国家级开发区,其发展广受瞩目,全国各地政府部门纷纷前来我区考察调研和交流经验,并吸引众多国内外企业前来考察、洽谈项目;三是为打造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南沙新区肩负着深化粤港澳全面合作的重任,与港澳的双向交流活动频繁;四是为争取社会资金参与南沙新区开发建设,多次到全国各地开展新区推介活动。

  另外一个公务接待费增长的区是越秀,该区2012年公务接待费支出1102.06万元,同比增长了2.73%。对于增长的原因,越秀同样也给出了详细的解释:1、事权下放后部分市属单位成建制下放到越秀区管理,相应增加支出费用;2、部分单位由于承办各类大型活动的安保工作日益增多,以及与各省市兄弟单位进行交流学习,接受上级部门检查的次数随之增加,造成费用略有上升。

  3区“三公”增加

  公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成增加主因

  广州2012年“三公”经费增加的仅荔湾、南沙、越秀三个区。其中荔湾区“三公”经费增幅最大,达到了14.78%,南沙和越秀两区分别增加了10.88%和8.59%。

  “三公”经费下降主因是公务接待费降低,“三公”经费增加的三个区原因何在呢?

  根据荔湾区公布的信息,该区“三公”经费大增的主要因素是由于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比上年增加了1807万,增长了28.14%。荔湾区在公告中解释说,这块费用增加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按照财政部2012年决算编报口径,部分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特种用车、专业业务用车纳入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维护费决算填报范围,导致对比增长;二是油费上升、车辆老化进一步推高了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据了解,这笔费用占到了荔湾“三公”经费的八成以上,而该区因公出国(境)费用上涨幅度并不大,公务接待费则出现了下降。

  越秀“三公”经费增加的主因同样在于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其中该区公务用车购置费同比增加了416.84万元,达824.57万元,原因是按照国家规定的汽车配备使用标准,对达到报废条件的256辆公务用车予以报废处理,财政拨款更新购置车辆比上年增加了27辆,平均每辆15.86万元。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也同比增支246.68万元,主要原因是市城管局下放了一批环卫车,增加了全区车辆运行维护费用。

  南沙区“三公”经费增加原因则是多方面的。数据显示,南沙区公出国(境)费决算752万元,比上年增加87万元,增长13.13%。公务接待费决算3688万元,占“三公”经费总额的42.47%,比上年增加528万元,增长16.72%。公务接待费决算3688万元,占“三公”经费总额的42.47%,比上年增加528万元,增长16.72%。

  因为“三公”经费大幅增加,南沙区还特意做了情况说明表示:2012年南沙区“三公”经费支出比2011年有所增长,主要原因是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广州南沙新区开发现场会精神,南沙开发建设作为“广州一号工程”,南沙新区开发建设的各项筹备工作全面铺开,包括《南沙新区发展规划》报批涉及的大量政策研究、学习借鉴国内外经验开展的各项调研考察活动、多次举办多项专家研讨论证会议等;同时2012年是南沙新区起步开发建设的起步开局之年,南沙新区在国内外开展了多项新区推介和招商引资活动。2012年工作特点呈阶段性和一次性因素较多,因此相关经费有所增加。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预计2013年南沙区“三公”经费支出将有一定幅度减少。

【编辑:张志刚】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