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媒体展望2015:如何为这动荡世界寻找安全?(3)

2014年12月27日 11:56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人类自身安全篇

  气候谈判或有实质进展

  某媒体在一期关于气候大会的节目中打出了这样的标题:《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我们能够乐观吗?》这种设问方式本身就带有一种怀疑。

  这种怀疑来自于历史的经验。减排与发展的矛盾,国家之间的分歧,一直是气候谈判进展缓慢的主要障碍。

  此前,原定2009年完成的“巴厘路线图”在2009年哥本哈根大会和2010年坎昆大会上均未能达成一致,2011年德班气候大会不得已将谈判期限延长到2015年,各方同意在2015年底的巴黎大会上达成协议,以取代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换句话讲,巴黎大会是“最后的机会”。

  清华大学低碳经济研究院院长何建坤教授却对气候变化的前景感到乐观。当然这种乐观并非盲目,而是有所根据。

  11月12日,中美两国在北京联合发表了一份关于气候变化的声明。中国计划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美国则承诺2025年实现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26%-28%的目标。

  中国和美国是全球最大的两个温室气体排放国,此举标志着多年来陷入僵局的国际气候谈判出现了重大转折,有望在明年年底的巴黎峰会上达成一项成功的全球气候协议。

  英国媒体在发表的社论中说,中美两国的声明为原本毫无希望的气候变化大会注入了希望。在之前的10月24日,欧盟也公布了自己在巴黎大会上的碳排放目标——到2023年,总排放量较1990年降低至少40%。

  “巴黎气候大会是对2020年以后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设定减排目标的一种安排。目前从大国的表态来看,对明年达成重要协议的目标还是很有信心的。”何建坤说。“中国带头减排,既是国内需要,又是国际需要。发展可再生能源和节能减排既保障了未来全球的生态安全,又保障了国内能源供应安全。”

  反思谁制造了埃博拉危机

  现代技术的进步,让航天器都载着生命飞上了天,但在应对传染性病毒方面,人类却屡屡栽了大跟头。

  据路透社25日报道,曾帮助发现埃博拉病毒的科学家彼德·皮奥特表示,此次在西非暴发的埃博拉危机很可能要持续到2015年年底。

  世界卫生组织24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暴发于西非国家的埃博拉疫情已导致19497人疑似或确诊感染,其中7588人丧生。

  埃博拉其实是个熟悉的陌生词。首例个案早在1976年就被发现,此后偶尔在几个非洲国家暴发过。“目前已知的五种埃博拉病毒株中的4种,动物寄主都来自于非洲。这就是为什么埃博拉一开始就和非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原因。”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海方介绍。

  这场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为现代社会“最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的疫情,由于一开始并未得到国际机构的重视和实施应有的防治措施,而使危机更进一步一发不可收拾。

  更可怕的是“简单地把‘埃博拉等同于非洲’的单面认知,潜在地影响了当地和国际社会在非洲干预危机的方式”,刘海方说:“长时间里,把埃博拉绝对妖魔化的宣传,让‘隔离’这种措施被视为唯一的有效措施。”

  西非三国的公共卫生危机,被妖魔化为整个非洲的灾难,这让医疗卫生条件较好的南部非洲也深受其害。旅游业者在8月份时就感叹:“埃博拉又把非洲囚禁成了孤岛,与其他世界隔绝。”

  “一位来自疫区的利比里亚同学激动地说,最需要的措施是及时给予受感染人物资和心理上的护理以及长远的防疫知识”。刘海方说,我们要反思的,不仅仅是“全球危机面前,怎样捐弃前嫌,通力合作来共同应对全球性的问题”,“还有地域歧视,这也许是深入人心的视角。”

【编辑:孟湘君】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