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外国专家曾悲观预计汶川地震后出现“自杀高潮”(2) 查看下一页

2013年04月27日 10:42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也关注那些“曾被遗忘的”

  汶川地震后3个月,北川一名农委干部突然自杀,让社会震惊。该事件之后,对灾区干部的心理干预逐渐展开,一些人被强制休假。

  周波说,当年汶川地震后,有一些本身就是灾民的人,不顾自己的困难和伤痛尽力地帮助他人。但是在救灾工作结束后,产生严重的心理不适,甚至心理问题,“当时那一部分人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芦山地震后,四川省卫生厅下发的文件中,要求“要针对地震伤员、受灾安置点群众、学校学生、灾区救援人员及灾区干部职工、急性应激障碍人群等重点人群,科学、规范、有效开展心理卫生服务,并避免因不当心理干预而致被干预对象的二次心理伤害。”

  24日上午,宝兴县高中复课后的第一节课,是陈婷为这些学生做心理疏导。“我害怕余震”,“我失眠、睡不着觉”,在陈婷的引导下,同学们纷纷说出自己的担心,并得到了专业的指导。

  除了伤员、学生,宝兴县的医护人员也是她心理疏导的范围。同时,陈婷还叮嘱志愿者“有什么事情来找我聊聊”。

  已改变的和待改变的

  几天前,一位灾民主动找到陈婷。说地震时房屋晃动,她从屋里迅速逃生,虽然人没有受伤,但从那天后却像“惊弓之鸟”一样,不时感觉周围晃动。

  陈婷说,像这样主动找到心理治疗师“述情”的,在汶川地震期间并不多,一些灾民甚至排斥。周波也曾说,2008年他参与汶川救援时也发现,在医疗安置点,不管什么样的症状,群众都聚集在那些“治病的”医生前面,心理咨询医生很少有人问津。

  “大环境有改变,”李静说,汶川地震后灾区心理卫生服务虽然有一些不足,但是却提高了群众对心理的知晓率。

  但环境的改变,显然有更大的进步空间。

  周波说,对心理问题的认识需要进一步普及。一些情况下,有时心理的不适会通过肢体的不舒服来呈现。他曾经接到一个来自成都的案例,说汶川地震后开始头晕,但是做遍检查却没有问题,最后才找到心身医学科。

  “中国十几亿人,精神科医生只有2万人。”李静说,提供服务的心理工作者总体上不足。

  政府的改进,不止于“快速、有序”。芦山地震灾后心理干预工作,已要求建立覆盖每一个灾区的心理卫生和医疗康复网络,但目前都是派过去的专家,“在那里服务一年、两年可能都没问题,但需要时间更久的呢,还需要当地心理治疗人员支持。”李静说。(记者 高淑英)

【编辑:肖媛媛】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