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35人省部级官员研讨班:课堂交锋不留情面 直呼过瘾 查看下一页

2013年10月19日 11:37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0)

  “从根本上讲,结构的失衡,表现在产业,根子在机制转型,没有政府行为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难以进行。而转型升级说到底还是要靠深化改革,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日前,在国家行政学院举办的“省部级领导干部转型升级研讨班”迎来了35位来自中央部委和地方的学员。围绕着转型升级的“碰撞”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议题直击要害,交锋不留情面,多位学员在课后与《瞭望》新闻周刊交流中都坦言“过瘾”、“收获很大”。

  国家行政学院教务长、进修部主任陆林祥向本刊记者介绍,中央举办此次培训班的目的,核心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部署,把握经济转型升级的内涵和目标,研讨如何解决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难题,探索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提升国际竞争力、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有效途径。

  比如,这些站在一线实践最前沿的省部级学员普遍认为,转型升级面临的最大困境,“根子还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没有处理好,政府之手总是在进退反复中难以拿捏合适的度。”他们聚焦的议题中,苦恼产业升级动力不足的现实,担忧民生支出的刚性需求和财政收入减少的两难,争议区域差异现实下转型升级缺失考核评价的差异化支撑……

  “当务之急是要解决‘上热下冷’的问题,进一步统一思想,使上下充分认清我们正处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而这个转和升是等不来、要不来的,目前处在不进则退的阶段,要有这种紧迫感。”来自山东的学员说。

  “这一系列难点,也正是未来转型升级中的发力点。”陆林祥认为,经过一周全封闭式的地方与部门高层官员之间无保留的交流与碰撞,“借鉴其他省份的良好经验,认识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并寻找未来的努力方向,是省部级干部离岗集中学习最重要的收获。”在他看来,这个目的“基本达到了”。

  “不进则退”形势逼人

  “地方往往换一任领导就是一套新的指标。比如,地市级的综合部门上报了一个年度投资目标给市长,市长会问,前任市长在任期间的投资增速是多少?如果上报的目标低于过去的增速,市长至少会把目标提高到与前任一样。目标再报给书记,如果书记是别处调任,就会说,我在某地的时候,增速都达到多少,然后大笔一挥,投资增速远远超出最初上报目标。最终的结果大多只能事与愿违。”

  一位曾在地方工作的副省级官员的此番言谈深得学员们的共鸣,一方面是不少地方在旧的路径上继续迈进,另一方面则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经济发展矛盾和难题,“照此下去,转型升级怎么转,怎么升?”他们认为,目前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发展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产业结构不协调,传统制造业产能过剩,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其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不协调,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面临重重困难;其三,城镇化水平和质量不高,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依然突出;其四,区域发展不平衡,中西部地区缺少增长极,发展潜力还没有充分挖掘出来。

  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国家行政学院院长杨晶在开班讲话时强调,“特别是内需外需、投资消费关系的调整。我们喊了很多年,也搞了很多年,但效果还不是很明显,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种紧迫感带来了两大亟待突破的生产力束缚:

  一者,资源环境压力成为发展的重大制约。我国长期粗放型的经济增长,带来了巨大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增加,一些地方的大气、水、土壤等都受到污染。不仅工业对土壤造成污染,农业长期使用化肥,对农村的水特别是土壤也造成了大面积污染。部分地区雾霾天气频繁出现,老百姓反映强烈,意见很大。

  二者,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生死攸关。2012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6000美元,进入典型的中等收入阶段。而国际经验显示,不少发展中国家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陷入发展方式落后、技术创新不足、城市化和工业化失衡、收入两极分化、经济增长乏力、社会矛盾激化等困境,导致经济增长放缓甚至停滞不前,掉到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现代化,对中国这样一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大国来讲,是史无前例的探索,更是对我们党和政府严峻的考验。”杨晶指出,要闯过“中等收入陷阱”这道关,唯一的办法,就是在推动转型升级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结构失衡根子在机制

  “经济转型升级很困难,原因在于政府跟市场的关系还是不清楚,表现为经济运行中行政对经济的干预过多,行政手段当前是强化了,而不是弱化了。一些本来由市场和企业承担的职能却由政府主动地来承担了。”广东学员的观点,得到了多位学员的赞同。事实上,35名学员组成的研讨班,在具体谈论中分成了三个小组,但不同小组在分析当前面临的难题时,无一例外地都聚焦到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

  一方面,从市场方面看,当前市场活力不足,行政对市场的干预过多。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作用未能真正发挥,企业过多依赖政府的扶持,过多依赖政策的优惠。

  研讨班学员认为,表现为政府对市场经济的主体没有一视同仁,“比如说优惠政策重国企轻民企,重外资轻内资,多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了诸多优惠政策,对民营的偏少。”更为关键的是,政府过多干预土地、价格、资金等要素,影响了市场的信号。有一些学员特别提出,“过去经济学比较通行的平均利润率,现在都不能真实衡量企业的经营情况。”

  另一方面,从政府方面来说,仍然是审批的事项多、环节多,控制市场的权力太大。

  有学员指出,“政府的审批是必不可少的,但政府审批存在着既得利益和寻租的空间,使得行政体制的改革举步维艰,这使得这些行政审批偏离了轨道。”

  与此相关的,则是政府对调控经济的能力过于自信。一位学员介绍说,“比如说对产能的过少过多,总相信政府自己可以驾驭,但往往适得其反,市场上钢铁、水泥、玻璃过剩的问题就是调控的结果,说不定几年过去,今天的调控又是几年之后的过剩。”

  “而很多企业不是根据市场,而主要是根据政府的意志来决定投资经营,在整体经营领域导致了主体意识、契约精神、社会信用和市场判断的缺失。”他分析说,“决定投资上项目,很多企业主要不是分析市场的供求和成本效益,他投资多少钱主要是看政府有没有红头文件,有没有纳入规划文本。一个企业来到一个地方不是看市场,而是看市长、市委书记接见不接见。”

【编辑:程涛】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