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新闻发布制度格局初备 刘铁男事件曾致负面影响 查看下一页

2013年11月11日 14:23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0)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打造新闻发言人制度“升级”版

  中国全面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已经走过十年,从中央到基层,已经超越雏形,格局初备。打造这个制度的“升级版”,则需进一步转变观念,实现新闻发布法制化、新闻发言人专职化,提高政府信息公开的效率、质量和水平

  10月15日,国务院就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发布了一份新文件,要求与宏观经济和民生关系密切、社会关注事项较多的职能部门,每季度至少举办一次新闻发布会。

  这份名为《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见》(下称《意见》)的文件提出,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以下简称国新办)要围绕国务院常务会议等重要会议内容、国务院重点工作、公众关注热点问题,及时组织新闻发布会。同时,上述职能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每年应出席一次国新办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或相关负责人至少每季度出席一次。

  有评论表示,这一方面表明政府信息更加公开的决心,同时也说明这项工作还有提升空间。

  身处网络时代的老百姓,对政府部门的工作不再满足于“知其然”,而是想“知其所以然”,更想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但目前政府信息公开的效率、质量和水平,显然还不能满足公众的期待。”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庆龙说。

  刘庆龙认为,着力打造政府信息公开的“升级版”已是大势所趋。“要在明确立法的同时严格执法,从政府内部建立机制,将信息公开归口到具体部门具体人上落实。同时在技术层面加强系统培训,明确信息公开的内容、载体、媒体和选择时机等,这样才能让信息公开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十年发力

  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出现是在1982年,第一位新闻发言人是时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的钱其琛。多年后,钱其琛在《外交十年》中回忆说,那年紧张的中苏关系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在一次讲话中透露出愿意改善对华关系的愿望,建议双方磋商,以改善中苏关系。

  在注意到勃列日涅夫讲话所传递的信息后,邓小平马上打电话,指示外交部对勃列日涅夫的讲话做出反应。当时,外交部还没有正式的新闻发布会制度。于是,3月26日,钱其琛就在外交部主楼门厅,向七八十位中外记者举行了一次没有座位的新闻发布会。

  “大家就站在我周围。作为外交部首位新闻发言人,我发布了一个只有三句话的简短声明。念完后,没有提问,也不回答问题。第一次新闻发布会就结束了。”钱其琛回忆说。

  把新闻发布真正作为一项制度进行建设,则始于2003年。

  那一年,中国提出建立健全国务院新闻办、中央各部门、各省区市政府三个层次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新闻发布要做到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同样发生在这一年的“非典”疫情,使这一制度的建设速度加快。

  2003年从4月初到6月24日,卫生部连续举办了67次新闻发布会,是举办新闻发布会最密集的时期,也是全国全面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标志。“‘非典’的爆发成了这一制度最好的推进器。”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国际新闻研究所所长刘笑盈说。

  刘笑盈把中国新闻发布制度的十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2003年到2006年的初步推进期,2007年到2011年的制度化建设及快速推进期,最近两年是制度反思和深入探索期。

  经过10年努力,目前,三个层次的新闻发布制度已经在全国范围建立起来,新闻发言人队伍不断壮大。据国新办主任蔡名照介绍,10年来,有超过540人成为中央政府各部门和各省区市政府的新闻发言人,一些优秀发言人的出色表现受到媒体和公众的赞誉。

  过去10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种形式的新闻发布活动在数量和质量上不断提高。据统计,2005年,中央和各省区市举行新闻发布会1088场,到2012年,这一数字则翻了一倍多,达到2237场。此外,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很多部门和地方都能主动开展新闻发布活动,一些新闻发布会甚至被放到突发事件现场召开。

  “我们十年走过了西方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路,非常不容易。”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孟建对《中国新闻周刊》说,“虽然,这期间出现王勇平事件、刘铁男事件,给新闻发布工作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但在国新办努力推动下,我国新闻发布已经成为一个制度,从中央到基层,它已经超越雏形,格局初备。”

【编辑:王永吉】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