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农民算种地账:一亩地赚几百 不如打工几天赚的多(3) 查看下一页

2014年04月26日 08:14 来源:半月谈 参与互动(0)

  一个小村庄的种粮新路

  山东省夏津县郑保屯镇郑保屯村通过“土地托管”的探索,分步解决了怎么种粮、如何流转、如何经营三个问题,推动了土地由分散经营向规模化、市场化、集约化经营的转变,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给人以启迪。

  怎么种粮:“分”还是“合”

  3月29日,春风吹过齐鲁大地,麦苗舞起层层绿浪。郑保屯村村民正在给成方连片的小麦浇头遍“返青水”。

  郑保屯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明代的军屯制度,如今的郑保屯村靠近运河,全村一万亩土地连成一片。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郑保屯村一家一户土地分片经营模式的弊病逐渐显露出来:每家种的小麦品种不一,病虫害防治要求各有不同,收获日期也不相同,大型收割机很难派上用场,分散经营成本高,粮食也卖不上价。

  和全国大部分农村一样,郑保屯村也面临农业劳动力匮乏的问题,在田里耕作的大多为妇女或60岁以上的老人。全村1300多户村民中,有600余户以经营梳绒机为主要收入来源,100余户加工汽配软管,还有三四十户外出打工。

  村民姜福良算了一笔账:去年他家5亩4分地,每亩地收小麦1200斤,每斤1.17元;玉米1300斤,每斤1.02元,一年两季粮食毛收入约1.47万元。而化肥、农药、种收、浇水等成本,每亩地每年要1200元。一家人忙活一年,也就剩下八千多块钱;而家里的5台梳绒机,每年纯收入至少3万元。

  尽管种粮投入多、收入低,但是自己的责任田也不能撂荒。因此,每到麦收时节,村里人都会放下手中挣钱的活计回到地里。在天津打工的村民胡成曾因为麦收,少拿了一个月整整3000元的工钱。“算起账来,这麦子种得不值喽!”他喃喃道。

  国家关于土地流转的政策出台后,经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郑保屯村的干部群众都看准了一个理:这地分着种不合算,得合起来种!

  如何流转:“租断”还是“托管”

  虽然统一了思想,但要把地“合”起来种,郑保屯村还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虽然种地收益不高,但土地是庄户人家的“命根子”,把地拿出来,群众接受得了吗?其次,当地每亩地每年流转价格1000块钱,全村一万亩地每年租金就1000万元,谁有这个家底和魄力?第三,村里的地都是基本农田,只能种粮,一亩地纯收入也就1500块钱左右,万一再赶上个旱灾涝情的,赔了咋办?

  显然,目前在很多地方流行的“租断”式土地流转形式在郑保屯村行不通。于是,村民开动脑筋想办法。他们结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的优势与土地规模经营“统”的功能,采取了“托管”的形式。

  所谓托管,就是部分不愿耕种或无能力耕种的村民,把土地委托给种植大户或合作社,由其代为耕种。这样,农户没有与土地剥离,种植大户与合作社也无需支付流转费用,风险由农户均担。

  2013年4月,在村民自愿的基础上,全村一万亩土地全部“入托”,并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粮丰恒兴”粮食种植专业联合社,管理“入托”土地,同时,下设“兴农”、“红军”、“无名”三个粮食种植专业社,并吸纳了“通田”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家家丰”农技服务合作社。

  村党支部书记、“粮丰恒兴”粮食种植专业联合社社长黄亮存介绍,村里对土地“入托”采取分步示范原则。目前,基本为“半托”模式,即合作社为农民种田提供劳务、农资等服务,种田收益全部归农民,合作社收取劳务和农资费用。待群众认可度高了,再实施“全托”模式,也就是农民把土地交给合作社,合作社扣除经营和管理费用,收益归农户。目前,郑保屯村已有100亩土地作为试点,实行“全托”。

【编辑:王永吉】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