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部分干部不适应经济新常态 惯性行为被指最大心障 查看下一页

2014年11月02日 10:59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0)

  “不要再用‘最低’这样的词描述增长速度啦。”日前,在关于宏观经济运行政策吹风会上,主持人对媒体说,在当前经济结构仍然处在调整状态的大背景下,要用长远眼光分析中国经济,切忌“把话说得太满”。

  今年从一季度开始,中国经济的波动性持续增强,尽管季度增速数据波幅微小,但经济速度的放缓已日趋明显,以中高速增长为特征的“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逐步成为了全社会的统一共识。

  然而,“新常态并不会从天而降,适应新常态的过程,也不会是闲庭信步,更不可能一帆风顺。”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中,权威研究人士当前最担心的,还不仅是转轨新常态过程中经济速度下降可能带来的发展困难,“建立在过去两位数增长速度上、追求规模和数量的发展思路和工作方法,能不能适应7%甚至6%的新形势?”

  “对我们全党而言,这是又一次巨大考验。”他认为,对执政党的各级干部而言,这可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三次发展思路的大转折。第一次是从革命战争转型到建设国家,第二次是从计划体制转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三次是从规模发展转型为质量发展,“同前两次一样,这一次也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以拿来,现实环境和发展条件都是全新的。”

  目前,许多在各级部门和地方干部中的“规模发展大师”,已经表现出了较为普遍的“水土不服”。本刊记者调研中了解到,某些经济部门,面对复杂局面只会用“一刀切”的总量调控,乃至出现“孩子和脏水一块儿泼出去”的现象;某些地方政府,没有土地和资金就不会搞发展,仍然倾心于“大发展=大投资”的“一招鲜”,甚至一些地方出现挂深化改革“羊头”、卖投资扩张“狗肉”的现象等等。“这都是工作思路不适应新环境的突出表现”。他说。

  在全球大调整中,“相比世界诸国,我们在资金、技术和发展潜力上具备较为雄厚的支撑条件,尤其是三中全会‘深化改革’《决定》和四中全会‘依法治国’《决定》两份重大制度改革的部署,使得中国改革发展大调整在战略部署上,已经走在了世界前面。”这位权威人士认为,现在主要矛盾就集中在能否在贯彻执行上尽快“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个严峻挑战。

  而所谓的“适应”,在他看来,一方面是全社会诸行业领域的生产力,调整各自内部生产关系以适应新发展环境;另一方面则是具体政策制定和执行部门,切实领会和贯彻两个《决定》的精神,在工作思路、发展理念、思想理论乃至心态上,根据“新常态”的现实调整方向与方法。

  新常态面临机遇“窗口期”

  “中国已经再没有‘8’的时代了。至少未来的五年规划再没有‘8’的时代,五年平均8%的时代结束了。”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中,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的判断直言不讳,明年经济增长在7%左右,“十三五”时期是6.5%左右,“只有增速下降到一个合适的位置,调整充分以后,才会在一个新周期循环往复。”

  “整个‘十三五’时期是中国1978年以来的超高速增长转到新常态的转折期。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后的新常态,就是5%~6%的增长。”对这个与“十一五”中国经济高峰期相比增速拦腰斩半的数据,他认为也难能可贵,“在100多万亿元GDP的基础上能有这个速度也是非常不错的局面。”

  “十二五”开局的2011年两会期间,陈东琪曾为本刊记者测算,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将接近100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当期美国GDP总规模的水平,人均GDP提高到美国的五分之一左右,超过1万美元。那么,增速减半条件下,百万亿元GDP还能实现吗?

  “中国经济总量今年会达到60万亿元,明年会达到65万亿元。6.5%的增速加上2%~3%的CPI,名义增长也达到8%~9%。到2020年,经济总量肯定会超过100万亿元,大概能到110万亿元。”而且陈东琪认为,十八大报告提出的2020年两个“翻一番”目标,即使按照目前最悲观预测的发展速度,也能够顺利实现。

  就GDP而言,按照2014年60万亿元的规模,以6.5%的增速,4年时间就可以实现相比2010年的翻一番目标,即使以6%的最悲观速度,也只需5年;就人均收入而言,按照2013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和农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测算,未来只要6%(2014年一至三季度为6.9%)的增速,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6年就可以实现翻番。农民纯收入以8%(2014年一至三季度为9.7%)的增速,只需要4年半。

  这给中国经济向新常态的调适和改革深化,留出了宝贵的调整空间。陈东琪因此再度强调,“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的重心不是速度、数量和规模,而是发展质量,这也是新常态发展阶段的必然趋势。

  他特别提醒,如果未来出现的是规模意义上的6%,中国经济毫无疑义地陷入巨大困境;如果出现的是质量意义上的6%,“那这个增速实现的成果,甚至可能远超数量意义上两位数的增长效果。”

  路径依赖乃最大心障

  然而,转轨新常态的过程中,一些政策执行部门和市场主体表现得信心不足、底气不足,甚至驻足观望。对此,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厉以宁为《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分析说,大致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其一,法治建设仍然滞后,亟待进一步完善。比如,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中,不论是国企还是民企,在具体操作中,其作用、其责任等等仍然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厉以宁认为,此次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对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将大大改变这一局面,也将极大增强社会各阶层对未来发展的信心。

  其二,只看局部表面现象,而没有看到深层次变化已经出现。厉以宁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近两年基层“创业潮”风起云涌。一方面政府简政放权措施有力,改善了市场环境;另一方面现在的年轻人主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敢于开拓的拼搏精神,自主择业、自主创业意愿强烈。

  他认为,这两种力量上下合力,是当前“增速放缓、就业反升”这一奇迹的主要原因,也是未来中国经济成长的重要支撑之一,“如果看不到中国经济这种深层次的潜质,面对现实压力,适应新常态的进程如何有定力、有底气?”

  其三,经济增长中的惯性行为,经济学称之为路径依赖。过去相当长时期内,以规模和数量为引导的经济目标追求,形成了缺乏发展协调性的执行思维和惯性。

【编辑:何敏】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