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通讯:西藏吉隆灾区的“临时家庭”

2015年04月27日 10:4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4月26日,西藏公安边防总队吉隆边防大队官兵在吉隆边防派出所院内,为受灾群众做心理疏导 中新社发 徐顺凯 摄 摄  

  中新社日喀则吉隆4月27日电 题:西藏吉隆灾区的“临时家庭”

  中新社记者 白少波

  最老的87岁,最小的1岁零4个月,来自中尼两个国家、六个不同家庭的17口人,在一顶塑料布搭起的帐篷下,组成临时家庭。

  尼泊尔25日发生的8.1级强震波及西藏,日喀则吉隆镇成为重灾区,经过十余个小时,挺进此处的中新社记者发现这个特别的“家庭”。

  几根木棍,一大块塑料布搭起一个简易的帐篷,地上铺着海绵垫,卡垫,十几床被子,几个小凳子,一个小藏式桌子,是这个家现在的全部家当。

  年仅27岁、两个孩子的母亲旦增是“一家之长”。旦增清楚地记得25日下午,正在自家商店看书时,突然感受到强烈的震感,许多人大喊,“地震了、地震了……”

  “我吓坏了,马上跑到房子旁边的广场上,突然想起来小孩还在屋里,又赶紧回去把孩子抱了出来。”旦增向记者讲起当时的情景,依然惊魂未定。

  姑姑桂桑和旦增生活在一起。桂桑说,地震发生时87岁的老母亲在床上休息,家中男人们都在外面工作,是她背着妈妈逃出房子的。桂桑一边说,一边下意识地扬起双手,模仿背人的动作。“这么强的地震,80多岁的老妈妈都没经历过。”

  旦增说,地震虽然没有让家人伤亡,但是家里的商店、客栈受损,外墙倒塌了,现在一家人都不敢回去,这顶帐篷是她和丈夫搭起来的。

  尼泊尔人曲珍在吉隆镇上做小生意,她的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尼泊尔人。曲珍说,她还有两个妹妹分别在尼泊尔和印度,现在都联系不上。

  曲珍说,地震后租住的房子受损,旦增看到自己一个人没地方住,就收留了她。

  从四川乐山孤身一人来吉隆打工的彝族大姐司杜明明,也是这个临时家庭的一员。司杜明明说,她在这里生活十年了,经营着一家茶园,要不是旦增热心收留,真不知道现在该怎么办。

  巴桑加姆的家在距离吉隆镇20多公里外的江村,25日她骑摩托车到镇小学接放假的儿子,地震发生后道路塌方阻断了回家的路。

  巴桑加姆说,刚才手机信号恢复了,跟家中联系后得知没有人伤亡,就是房子没法住了,虽然暂时不能团聚,但悬着的心算是放下了。

  旦增组建的这个临时家庭里,还有前两年丧夫、和女儿相依为命的巴桑卓玛,以及经营小酒吧的德吉卓玛一家。

  前往吉隆镇的道路虽然已打通,但是由于路途遥远,加上部分路段降雪结冰,先期运来的救灾帐篷、食品远无法满足受众民众的需求。

  安置点有日喀则军分区的救灾部队负责提供一日三餐,旦增说他们尽量不去吃,而是让给更困难的人,他们则垒起石头筑灶自己煮饭。

  旦增说,自家的商店里,有数百袋大米被压在倒塌的墙下,如果救灾物资不够的话,她就捐出去。

  据当地官方介绍,吉隆镇前两年刚完成住房改造,村民的房子较新,虽然倒塌严重,但并未造成太大伤亡。26日晚间,更多救灾物资运抵当地。

  临近晚上11点,安置点的帐篷里多数人都已进入梦乡,旦增这个临时的家里依然还有小孩在用海绵垫铺成的大通铺上玩耍,小火炉把帐篷烤得热乎乎的。(完)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