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网传郑州二手房开征"差价20%"个税 查看下一页

2015年01月21日 10:42 来源:大河网   参与互动()

  这两天,郑州二手房交易按差额20%计征个税一事,引起极大关注和热议

  郑东新区“闪电执行闪电叫停”?政策执行的尺度究竟怎样?买卖二手房的综合税费究竟多高?

  那些有关“20%个税”的传言

  事实到底是怎样的

  特别提醒:有些合理费用可以扣除,比如装修发票一定要留好,卖房子时能省税

  郑州二手房交易按交易差额20%计征个税一事,已引起极大关注和热议,各种质疑、吐槽不断——尽管税务部门已经向媒体说明,目前的计征方式和原来一样,仍有两种选择。

  目前关注和热议最大的地方包括:政策执行的标准和尺度究竟怎样,按交易差额20%计征个税后,买卖二手房的综合税负究竟多高?究竟哪些算是合理的费用,可以在缴纳个税前扣除?你的装修发票还留着吗?这对楼市会产生哪些影响?

  声音1

  “开收”仅因税务系统升级?

  说法

  有法可依,本应如此

  近日,税务系统升级后,郑州二手房交易个税按差额征收的传闻让省市地税部门倍感压力。郑州市地税系统一人士说,20%个税并非“开收”,而是很早就有的老政策,只能说现在具备了严格执行的条件。

  注册税务师王国娜表示,其实,20%个税在税法中本来就是这样规定的,只是原来由于客观情况没有严格执行。比如,在上世纪90年代,人们买房子很少有人要发票,只能按核定征收即总价款的1%来执行。

  声音2

  郑东新区

  闪电推出、闪电叫停?

  回应

  政策一直都有

  谈不上“开始”和“叫停”

  1月19日,河南商报记者收到消息,称从当天开始,郑东新区的二手房交易个税严格按差额20%标准执行。昨日傍晚,网上又传郑东新区地税局“强制执行20%个税”后又迅速被叫停。而该局一位副局长昨日晚间向河南商报记者回复称,他没有听说此事,该局一直都是按照省地税局的规定执行的。

  昨日下午,河南商报记者在郑东新区行政服务中心地税服务台获悉,二手房交易个税仍可按总房款的1%征收。同时,多名现场为客户办理个税缴纳、等待手续审核的中介人员也向记者证实,1%标准还可以走。

  对于传言所说的“区域差别”,河南省地方税务系统一内部人士告诉记者,新的税务系统和原来的有差别,两者更替时总要有个过渡期,现在,一线人员工作压力很大,税务部门在熟悉的过程中,在执行上会有所不同,这需要一段时间进行理顺。

  声音3

  税负太高太高了

  算账

  差额50万元的二手房,交易税费有可能接近20万元

  按照交易差额20%计征个税,在市民中引起热议。很多人高呼税负一下子蹿升太高、太高。那么,究竟有多高呢?

  河南商报记者采访了解到,在二手房交易税中,税务部门会向买卖双方征收多项税费,包括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契税、教育费附加等。

  在郑州从业多年的房产经纪人吴鹏说,对居民个人转让普通住宅的,目前暂免征收土地增值税。现在占比较大的税种主要有三个:契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

  在郑州进行二手房交易,契税由买方负担,根据房屋面积90㎡和144㎡两个节点,税率依次为总房款的1%、2%、4%。卖方需要缴纳总房款5.6%的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转让房产所得收入20%的个税。

  以一套86㎡、价值100万元的房产为例,卖方以150万元的价格出售,那么,这个过程所产生的税费有:契税150万元×1%=1.5万元,营业税及附加等150万元×5.6%=8.4万元,个税(150万元-100万元)×20%=10万元(在没有扣除合理费用的情况下)。

  仅此三项主要税费就为19.9万元。

  吴鹏说,卖方应该承担的税大概有18.4万元,买方仅承担契税1.5万元。但实际上,很多卖家在双方议价时就声明,税费全部由买家承担,否则就抬高房价。这几项税所占比例较大,就成了卖方定价的一个重要标准。

  而买家就默认了这种做法,房产中介也习以为常。

【编辑:孙建永】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