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为城市创造价值 泛华点金智慧城市(2) 查看下一页

2015年06月16日 16:1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为城市创造价值泛华点金智慧城市(2)

  杨天举进一步解释说:“泛华研究城市发展已经20多年了,一直在从事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和践行。在实践当中,我们越来越体会到智慧城市不仅仅是IT技术,最重要的是把所有对城市发展的各种经济、产业要素资源,不断优化,通过顶层设计、智慧规划,实现智慧要素创造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提到一个城市如何搞智慧城市,如何能够使这个城市可持续发展赋予新的内涵,应该是各个方面的专家都来参与智慧城市的顶层谋划、战略研究。”

  “比如说区域经济发展专家、社会学家、金融专家、产业专家、城市规划专家。当然,重要的还得有IT专家,把这些专家通过创新机制、创造平台组合起来,共同为城市提供系统诊断、咨询,共同研究城市的顶层设计,找到这个城市的多元要素、资源禀赋的优化方法,找到这个城市的比较优势,发现这个城市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配套产业、机会产业,构建城市产业发展体系。我们的智慧能不能和这些比较优势相结合呢?如果能和这些比较优势有机结合,再用信息化的手段,用IT的技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提出了一个智慧城市发展全要素的经营理念。”

  杨天举强调,介入一个城市,一定是先从智慧发展角度介入,而不是简单的智慧建设。而要智慧发展,那就一定找到城市的比较优势,城市的动力源在哪儿。有效地将智慧城市的投资建设与产业投资、开发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智慧城市建设服务于产业、服务于创业、服务于营商环境,是我们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智慧城市不能是单纯的投资、成本中心、费用中心,通过产品市场、服务市场、要素市场的有效培育和建立,将智慧城市打造成为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聚集区,变成这个城市的效益中心,要把效率、效能和效益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带动城市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结构升级、内生增长,可持续发展,形成一个完善的生命周期。

  四化高度融合背景下智慧城市面临的三大问题

  深化改革之路布满荆棘。十八大提出了工业化、农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的“新四化”概念。在此背景下,四化如何高度融合,智慧城市又面临着怎样的机遇与挑战?

  “我对四化融合的理解就是,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是内生动力源,城镇化是载体,信息化是手段。如何把发展的动力、载体和手段高度融合,其实互相之间也是互联互动。比如说通过信息化的提升,城镇化作为载体就会聚集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服务业,这种高度融合,随着生产性服务业的不断提高,就已经互为承载、互为因果了。”

  杨天举认为,智慧城市作为新四化高度融合的产物,是人类城市发展进程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要正向面对三大问题。首先就是智慧的发展问题,这个不仅仅要研究技术界面,它涉及到区域经济的发展,产业的发展,社会、民生甚至生态。其次,这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可持续地内升增长,创新驱动,如何带动地区的发展,形成一个科学的发展目标和行动纲领,结合这样的目标再来进行智慧建设。第三“通过智慧建设提升了效率、效能和效益,最后就涉及到智慧如何管理,智慧城市如何运营,使得效率发挥得更大。所以智慧城市应该在各个子系统当中,仔细地思考城市运营、发展的问题,如果能有机结合,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也是推动智慧城市的真正意义。”

  智慧城市建设不能为IT而IT

  智慧城市已经成为推行新型城镇化、创新2.0城市形态的重要载体。但调查显示,有53.9%的人认为阻碍智慧城市发展的因素之一是地方政府,他们对智慧城市的认识不足,最终让智慧城市的建设变成一个政绩工程。

  杨天举提示:“智慧城市建设不能为IT而IT。智慧城市建设首先是一把手工程,如果地方党政一把手能够高度认识了智慧城市是什么,它可能就会真的从发展的角度思考,城市未来的愿景和城市处在什么样的阶段,对应着需要什么样的硬件支撑,而不是城市它本身还处在工业化的初期或者是城镇化的初期,就搞一个大而全、小而全的智慧解决方案。”

  杨天举认为,建设智慧城市一定要研究这个城市的要素禀赋和这个城市处在什么发展阶段,研究城市的要素禀赋优势、交通区位优势、产业优势、人文优势以及整个城市的美誉度。如果这个地区是生态优势,那为什么一定要先从第二产业入手呢?“中国第二产业中很多产业都已经过剩了,如我们有些县城,一个小城市,为什么还要为工业而工业呢?如果这些地方具有生态优势,它就应该想的是怎样把城市的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把经济优势变成产业优势,形成复合产业,再带动区域发展,走312的产业发展路径,所以不能简单地谈建设智慧城市”。

【编辑:宋亚芬】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