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海归:光环褪去后的回归之路(3)

2014年05月22日 10:16 来源:新华日报 参与互动(0)

  不是精英,也能实现自我价值

  “本来觉得读书考100分,去国外读书,找一份好工作,成为精英,才算实现自己的价值,现在我不这么想了。”

  23岁的“海归”裘佳佳,如今在南京一家文化国企工作。裘佳佳从小就是好学生,高中就读南京外国语学校,毕业后到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澳洲排名最高的学府之一——读新闻传播专业。“那年18岁,根本不知道中国社会是怎样的,外面的世界又是什么样子。爸妈说女孩子学新闻传播轻松,毕业又能找到体面的工作,我就很兴奋。”

  然而,读完本科,回到中国,裘佳佳发现事情与之前的预期大不相同。她叮嘱记者:“千万别说‘海归’是精英,事实上很多‘海归’没有国内毕业生强,比如我没有工作经验,而国内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大四都在实习。再比如我对中国社会所知甚少,国内的大学生则一直浸淫其中,在校期间,个人有各种课外活动,学校也会组织社会实践。”

  从2012年底回到老家南京,裘佳佳开始了找工作的漫长历程。她在求职网站上投出个人简历,回应的公司寥寥。日子飞快过去,裘佳佳憋不住了,跟应届大学生一起去跑人才市场。招聘现场人山人海的,仅有几家小公司对她表示兴趣,可是裘佳佳不满意,父母也看不上。

  在澳洲生活了3年半,裘佳佳原以为自己可以从此独立,但找工作连连碰壁,不得不央父母帮她找地方实习,恶补工作经验,父母利用私人关系给她联系了几家大单位。

  于是裘佳佳一边投简历,一边辗转各地实习,“先在电视台,后来去出版社,又去北京一家服装设计公司做企宣。”每个地方干4个月,一年下来,虽没找到工作,裘佳佳却对自己的“海归”身份有了全新的认知,于是接受父母安排,进入一家国企。“中国父母喜欢把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好,而我向往独立。起初父母给我安排,我还和他们大吵大闹。后来屈服,是因为我明白了自己还没有独立的能力。”裘佳佳说。

  “既然‘海归’的光环没有用,如果能够重新选择,你还会留学吗?”面对记者的问题,裘佳佳毫不犹豫地回答:“一定会。留学让我尝到了独立的滋味,也多少培养了我独立的能力,将来一定有用。不过,如果有机会重新选择,我会注意积累工作经验,参加社会实践,分数绝不等于能力。”

  裘佳佳说,自己在澳洲一学期只上四门课,每次上课的同学都不固定,关系松散。此外,“中外学生的文化观念、生活习惯不一样,大多时间还是中国学生扎堆儿。中国学生大致分两种,一种是埋头读书,独来独往;另一种是‘败家子’,文凭靠买。”裘佳佳属于前一种,结果“从入学到毕业,交往的还是那一圈中国学生,英语依然是哑巴英语,写篇语言地道的论文都难,对社会基本不曾涉足。”她知道,新闻传播是一个注重工作经验和社交能力的职业,留在澳洲是不会找到工作的,没想到,这缺陷让她回到家乡也待业两年。

  不过,对于裘佳佳的一生而言,这样的顿挫起伏所带来的对自我的重新认识,可能比目前一份不错的工作更有益。澳洲文化给了她衡量自己精英意识的新标尺。她说:“中国人好面子、爱虚荣,更珍惜自我;而国外的平等观念是尊重每一个人,不分工作好坏、社会地位高下。”回国后的经历也让裘佳佳修正自己对职业分工和社会地位的固有观念,“以前看到有同学考上普通大学,毕业后进入小公司,甚至自己开小店卖包子,我觉得是草根一族,不能证明自我;现在我不会这样轻率地评价别人的生活了。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都值得尊重。”

  专家点评

  王运来(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院长)

  社会对于“海归”的观念正趋于理性。首先是原本“精英”的定位正逐渐被消解。美国教育学家马丁·特罗将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化和普及化”三个阶段,从全世界来看,世界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甚至普及化正在完善。在西方,甚至教育已经变成一项赚钱的产业——高等教育产业化,去国外留学的门槛越来越低。曾经的留学生有“人中龙凤”的盛誉,是因为他们的技能具有不可替代性,拥有国内学生没有的一技之长,比如出色的外语、先进的科学技能,但现在来看,这些优势正在慢慢失去。同时,国内本土化人才的培养质量也在逐步提高,杨振宁曾赞扬清华大学本科教育世界一流。“海归”们不再把自己视为社会精英,这也是一种更理性成熟的心态,放低姿态,扎实奋斗,人生的道路会越走越宽。(顾星欣)

【编辑:罗渊】

>留学生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