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南空航空兵对训练作弊零容忍 王牌飞行员险折翅 查看下一页

2014年05月21日 09:58 来源:解放军报 参与互动(0)

空中精飞

交流经验

  引 子

  一面浮雕的诉说

  南空航空兵某团空勤楼大门上,挂着一块浮雕,画面是一枚导弹精准洞穿目标。

  第一眼看到它的人都会问:“浮雕记载的是你们哪一回的英雄事迹?”也难怪别人会这样问,作为空军两次率先改装新型战机的部队,他们打造新型空中精锐的航程上一路领飞,训练场上屡屡摘金夺银,可谓“荣誉等身”。

  然而这一面浮雕,记录的却不是他们的荣光,而是颁给“敌人”的一座“奖杯”——5年前,一场对抗演练中,他们先“敌”开火,却没有命中目标;而对手“一剑封喉”,首战即大捷。兵败归营,他们决定把“敌人”精准洞穿目标的视频截图,制成浮雕挂在门上。

  把“敌人”的“奖杯”顶在头顶,就是把“敌情”天天摆在面前,就是逼着自己卧薪尝胆、浴火重生。今年该团开展战斗力标准大讨论,飞行员们又一次在这里驻足,又一次在这里久久凝望:

  以战斗力标准为“卡尺”,他们在认真思考:“战争究竟离我们有多近”,他们也在深刻反思:“打赢到底离我们有多远”;站立在新的“起飞线”上,他们把每次升空都当做“打仗前的最后检验”,又一次开始了自我挑战、自我革新、自我进化的新征程……

  战斗力标准有高有低——

  两军对垒,为什么只给飞行员一次突防机会?“与其说我们对训练要求严,不如说是敌人在逼着我们这么干”

  又一批计划飞行结束,飞行员何明跨出机舱,摘下头盔,已是满头大汗。这一架次对陌生目标突防突击,他钻山沟、绕山头攻击3次,两次命中目标,虽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但指挥员却一点没有给他安慰,最后的判定成绩是:0分。

  对于指挥员的严格挑剔,何明没有任何怨言,因为团里早已“有言在先”:每次突防和对抗,无论你攻击了多少次,但只记录首攻的战绩。恰恰何明的第一次没有及时发现目标,失去了攻击的机会。

  与何明一样,随后又有两名飞行员的突防突击成绩被“剃了光头”。

  两军对垒,为什么只给飞行员一次突防机会?团长陈权龙面色冷峻地对记者说,未来信息化战争,首战即决战,发现即摧毁,对于参战的飞行员来说,最多也就只有一次极为短暂的攻击机会,与其说我们对训练的要求严,不如说是敌人在逼着我们这么干。

  要想打胜仗,就得对自己狠点。何明不无遗憾地说:“如果不是航线计算有偏差,跃升得晚了点,它肯定跑不掉……”

  “你今天不对自己狠一点,明天就无法对敌人狠一点。”在战斗力标准大讨论中,很多团领导和飞行员的观点都与何明相同:“战斗力永远只有进境,没有止境。只有心中装着忧患,眼睛盯着强敌,战斗力标准才能‘水涨船高’。”

  “战斗力标准有高有低,和自己比、和过去比,是一种标准;和未来比、和强敌比,也是一种标准。”参加该团讨论的副师长王卓平说,“能打仗、打胜仗的军队,应当是眼睛始终向外看、向前看的军队。”

  眼睛向外看、向前看,让他们看到了差距,找准了方向,也为实战化训练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记者采访期间,适逢该团所在师组织一次红蓝对抗。战机刚刚起飞,对抗已经打响。红方战机先发制人,发射导弹。告警声起,驾驶蓝方战机的该团飞行大队长许雷猛一推杆,发动机咆哮加速,载荷瞬间升至7.1G,战机凌厉翻转,导弹擦着翼尖呼啸而过,距离被击中仅差0.8秒……

  战机落地,记者看到,大载荷产生的强大离心力,使抗荷服的背带在肩背和手臂勒出一道道深深的沟痕……

  不是亲眼所见,真是难以置信。“训练中你为何如此拼命?”面对记者的提问,许雷的回答斩钉截铁:“训练不拼命,战时就丢命。打仗,属于我的只有一次机会!”

【编辑:张海桐】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