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向我开炮”王成原型:原话是“向我的碉堡开炮”(2) 查看下一页

2014年07月02日 10:58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蒋庆泉(右)和自己的老首长黄浩。黄浩解开了他的心结。

  “向你开炮的人找你来了”

  陆洪坤找到蒋利的电话十分偶然。

  在朝鲜战场上,蒋庆泉和陆洪坤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两人都是通信连的步话机员。这个连是23军67师直属通信连,只有在战斗中,步话机员们才被分派到参战的营、连甚至排级单位,他们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呼叫、指挥炮兵进行定点轰击。

  陆洪坤的位置在201团指挥所,与前线的蒋庆泉通话。他亲耳听到了步话机中蒋庆泉嘶哑的喊叫:“向我的碉堡开炮。”

  在陆洪坤的记忆里,蒋庆泉最初呼叫的炮火攻击点是阵地前60米。起初,他们的通话是用暗语“撒花生米”,但很快,蒋庆泉就不管不顾地直接喊“开炮”了。他要求的炮击点越来越近,到阵地前10米时,陆洪坤不敢应答了:“太近了,你怎么办?”

  步话机中的蒋庆泉急得直接开骂:“别扯淡了,鬼子到我门口了,向我的碉堡开炮。”

  后来,步话机中又传来了蒋庆泉的报告:“炸到我了!”“共产党万岁!”直到步话机陷入彻底的沉寂。

  同是步话机员,又是平时要好的兄弟,陆洪坤相信蒋庆泉已经与敌人同归于尽了,既心碎又激动。战斗结束后不久,他和同时值班的战友谷德泰,把蒋庆泉的事迹向上级进行了汇报。

  当时的23军战地记者洪炉(当时笔名卢弘)很快听说此事,找到陆洪坤和谷德泰采访,写成了战地通讯《顽强的声音——记步行机(步话机)员蒋庆泉》。文中,他把“向我的碉堡开炮”简化成了“向我开炮”。

  然而,就在部队准备为蒋庆泉报功,并向军内外宣传其英雄行为的时候,一个消息传来:在与“联合国军”的板门店谈判中,我军被俘人员名单中出现了蒋庆泉的名字。

  按照规定,凡被俘者不予宣传,洪炉的这篇通讯也被压了下来,再没有发表。

  在当时的情况下,不宣传蒋庆泉实在是个迫不得已的决定。战俘名单中的蒋庆泉和“向我开炮”的蒋庆泉是不是同一个人还不能确定,而如果这两个就是同一个人,我们的英雄就已经成了战俘。按照当时美国率领的联合国军的政策,志愿军战俘很可能被送到台湾。蒋庆泉的英雄行为一旦公之于众,很可能被联合国军大做文章,势必要冒极大的政治风险。

  蒋庆泉自此音信全无,他的英雄壮举像洪炉压在箱底的那份手稿一样,不能公开。除了洪炉、陆洪坤等几个当事人,再没有人知晓蒋庆泉是位英雄。

  1953年7月,在另一场战役中,同属23军的218团通信连步话机员于树昌,同样喊出了“向我开炮”,并在战斗中牺牲。洪炉和战友田金波一起去采访,写出了《向我开炮》一文。文中以218团通信连一位排长孙绍钧的口吻,讲述了于树昌的事迹。据洪炉回忆,于树昌和蒋庆泉的事迹如出一辙,他负责撰写的部分几乎就是《顽强的声音》的翻版,只是人物的名字改成了于树昌。

  《向我开炮》一文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文艺》、《人民文学》等刊物上发表,反响巨大,并收入了通讯作品集《志愿军一日》。

  这篇报道后来被《英雄儿女》的编剧毛烽和导演武兆堤看到,又结合了英雄杨根思抱着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情节,塑造出了经典的人物形象王成。

  实际上,《英雄儿女》改编自巴金的小说《团圆》,在原作中,王成只是一个过场式的人物,对其战斗画面的交待只有一句:“王成没能回来,他勇敢地在山头牺牲了”。

  毛烽曾对洪炉说,表示自己在塑造“王成”的过程中,曾经“整整一个礼拜没有动笔写成一个字”,直到看到《向我开炮》的故事时,才明确了王成具体的英雄形象。

  洪炉当时并没有告诉他,最初的“王成”叫蒋庆泉。蒋庆泉也就成了洪炉心底一个解不开的结。

  上世纪90年代,洪炉曾尝试着寻找蒋庆泉的下落。但23军几经改编,很多队伍调入了其他部队,并没有留下抗美援朝时普通士兵的资料。洪炉也曾去询问过民政部门,还是没有收获。

  陆洪坤也同样惦记着蒋庆泉。赶上志愿军战友的聚会,他总会询问是否有人知道蒋庆泉。但通信连位置特殊,只在战斗时才到一线部队去,而且去向并不固定,本来熟识的人就不多,知道蒋庆泉的志愿军老兵寥寥无几,更别提与他保持联系了。

  直到2008年8月的一天,陆洪坤的孙女在家里上网,他对网络很好奇,就让孙女把爷爷的名字放在网上搜一下,看能找到什么。

  没想到,这一搜竟然找到了洪炉的文章《呼唤“王成”》,文中提到了陆洪坤和谷德泰的名字,希望找到两位老兵,还原那段被湮没的历史记忆。

  洪炉的文章是2000年的时候发表在《解放军报》、《北京晚报》等媒体上的,后来被网络论坛转载。八年过去,早已湮没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中。但“陆洪坤”三个字还是被搜索到了,而且非常巧合的是,4年前,蒋利恰恰在这个页面上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

  通过蒋利,陆洪坤获得了蒋庆泉家的电话。电话打去,当听到老战友的声音时,他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是:“向你开炮的人找你来了!”

  蒋利回忆,父亲和老战友叙旧几乎是在对着电话“大喊”,就像他们当年握着步话机通话一样。电话中,陆洪坤叫父亲“小鬼”,父亲则叫陆洪坤“小胖子”,那是两位老人50多年前的外号,也是步话机中的代号。

  放下电话后,蒋庆泉“激动得浑身发抖”。这个20多年没出过远门的老人当即决定,让蒋利带着自己去看老战友。这年国庆假期,父子俩坐了20多个小时的硬座火车赶到宜兴。

  蒋利终于听到父亲亲口讲出了那段在心中深埋了50多年的历史。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