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抗战敌后经典战役:黄土岭击毙日军“名将之花” 查看下一页

2014年09月03日 14:49 来源:海南日报 参与互动(0)

1937年9月26日,平型关战斗胜利后战士们凯旋的照片。

  敌后战场 风起云涌

  “七·七”事变后,日军发动大规模战略进攻,向中国腹地长驱直入。1937年8月下旬,根据国共两党协议,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通称“八路军”,然后立即东渡黄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1939年11月,新四军成立江南指挥部,统一指挥江南新四军各部武装,抗击日军。1941年春夏,为适应新的斗争形势,华北各根据地八路军纷纷组织敌后武装工作队,开赴边沿区和敌占区,以各种斗争方式打击和瓦解敌人。

  百团大战后,日军对各根据地实行了全面封锁和“蚕食”。两年间,日军在华北新建碉堡7700多个,挖封锁沟11860公里,新建和修复铁路752公里,公路发展到37351公里,根据地被分割成支离破碎的小块地区。日军还不断地对根据地实行残酷“扫荡”,其使用兵力之多、作战之频繁、手段之残暴都是空前的。两年间,日军对华北地区的扫荡动用兵力在1000人以上的有174次,使用总兵力达83.39万人。

  1943年秋,日军在太平洋战场渐渐不支,从中国战场抽调兵力增援。八路军利用“青纱帐”,趁敌空虚发起反击,恢复并扩大了根据地。

  “到冀东如入苦海”

  电影《平原游击队》中智勇双全、令日寇丧胆的主人公李向阳,是一位被誉为“中国的夏伯阳”的传奇抗日英雄,其原型就是冀东抗日根据地的主要缔造者之一、冀东军分区副司令员兼冀东八路军13团团长包森。

  1939年4月下旬,包森指挥部下巧妙活捉前来捉拿自己的日本天皇表弟、宪兵大佐赤本,一时震动日本朝野。

  1940年2月,包森率部到达盘山,全力开辟盘山抗日根据地。6月下旬设伏白草洼,与日军激战14个小时,全歼日军一个骑兵中队,首开冀东整连全歼日军战斗的先河。

  包森多谋善断、英勇果敢,在他的指挥下,部队打了一个又一个漂亮仗。其中1942年1月燕山口内果河沿一役,包森以七个连的兵力,毙俘敌伪中佐以下官兵近千人,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奇迹。当时在冀东一带包森的大名妇孺皆知,人们亲切地称他“包队长”、“包司令”、“包团长”。而敌人则把他视为克星,日本侵华陆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哀叹:“到冀东如入苦海”;日军听说包森的军队到了,便会有人摸著脑袋:“死了死了的”;伪军们口角常以“出门打仗碰上老包”为咒语。

  “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我们扒飞车、搞机枪、闯火车、炸桥梁,就像钢刀插入敌胸膛,打得鬼子魂飞胆丧。”这首电影《铁道游击队》主题歌,讲述的也是一个真实的抗日故事。

  鲁南铁道游击队活跃在津浦、临枣(临城—枣庄)、台枣(台儿庄—枣庄)3条铁路线上,打票车(运钞车)、劫货车、扒铁路、炸桥梁,神出鬼没,飘然而至,隐忽而逝,有力打击了日军的战略运输。平常,他们以微山湖中的微山岛为生活基地,与当地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枣庄以北就是115师主力所在地。当敌人出动大部队“围剿”时,游击队就暂时隐蔽到山区;敌人一退,他们又立即上岛,继续寻找机会在铁路线上与敌人作斗争。

  在整个抗战时期,铁道游击队进行了几次著名的行动,二次血染洋行、奇袭阎团和临城、沙沟截布等传奇故事,甚至在日本人当中也有了相当的知名度。1945年10月,新四军第19旅要求鲁南津浦铁路沿线及临(城)枣(庄)支线上部署的一个日军铁路联队投降,但遭日军拒绝。日军的大队长声称只向“飞虎队”交武器,“飞虎队”就是铁道游击队的别称。

  “不见鬼子不挂弦!”

  抗日根据地军民发挥无比智慧,在广袤大地上,充分利用丰富的山川、平原、河流等各种地理条件,创造性地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游击战,如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围困战、破袭战等等,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观。

  著名的《地道战》的原型就发生在古城保定冉庄。

  为了更好地保存自己、打击敌人,冉庄民兵们采用挖藏身洞的办法同日伪军开展地道战、麻雀战,并利用交通沟等地利条件,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战斗。冉庄民兵的另一种打法,是诱敌深入,把敌人引进村来,充分利用地道优势,杀伤敌人。失败的敌人逃出村去,又遭到村外民兵的伏击夹攻,使敌人处于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境地。

  1945年春夏之交时,驻保定的日军协同一个团伪军的兵力,包围了冉庄。当时,我民兵早已严阵以待,敌人进村后,地雷四处爆炸,敌人急红了眼,重新组织火力猛攻,我民兵乘机转入地道,转到敌后,拉响了敌群中的连环雷,炸得敌人鬼哭狼嚎,拖着十几具尸体,狼狈逃窜。紧接着,敌人又以两个团的兵力,分3路向冉庄袭来,民兵早已做好战斗准备。冉庄村里各战斗工事一起开火,敌人伤亡惨重。从此,敌人留下了一句口头禅:“宁绕黑风口,不从冉庄走”。

  《地雷战》也是中国脍炙人口的战斗故事片,这个故事的原型则是位于山东海阳市的赵疃乡赵疃村。“不见鬼子不挂弦!”地雷战打得鬼子魂飞魄散。

  1940年2月,日军侵入海阳,在赵疃以东的孙家夼、夼里设据点。赵疃民兵创造了10多种地雷和30多种埋雷方法,对日伪军展开了地雷战,从铁雷、石雷、拉雷、缮雷发展到飞行雷、马尾雷、防潮雷、子母边环雷、慢性自然雷等,从单一的沿路埋雷,发展到村内的地雷宴。在抗日战争中,赵疃民兵与日伪军共作战500多次,炸(打)死、炸(打)伤日伪军600多人,俘敌20多人。

  据统计,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先后建立的主要抗日根据地达19块,根据地人口由150万人发展到近1亿人,人民军队由开始的约6万人发展到120余万人,在敌后战场共进行大小战斗12.5万余次,歼灭日军52.7万余人,歼灭伪军118万人。(李冰)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