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莫让雾霾成因成为又一个“转基因之争”(2)

2014年01月09日 09:15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坐在一旁的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思跃补充道:“北京有那么多人在搞科学实验,气象局、环科院、环保局,包括中科院大气物理所,不同的课题组,我们都在做这些事情,科学观点可以不一致,有可能出现争议。科学界允许百家争鸣,你可以不同意他的看法,但你要保留人家说话的权力。”

  王思跃是张仁健的同事,他无奈道:“这本是一个科学问题,为何会引来那么多非议?”

  在这次4%争议之前,社会上就曾先后流传雾霾与核污染、地震有关系的声音。尤其是后者,当“雾霾本身是人为灾害,亦是更严重自然灾害的前兆”的说法传出后,引起种种恐惧和疑虑。虽然观点提出者后来作了澄清,称该理论到目前还是一种假说,尚缺乏足够的实践和事实依据,但人们的疑虑并未消除,相反,从网络上的评论和跟帖来看,还有人质疑是相关行政部门向研究者施压让其闭嘴。

  更匪夷所思的还有“雾霾和转基因都是美帝国主义的祸心所致”的极端声音,毕竟,治理雾霾可能会影响一个国家在汽车等相关领域的产业政策。

  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雾霾”当选十大健康热门话题,仅次于“转基因”。那么,这些关于雾霾的非理性讨论,会不会演变成第二个“转基因之争”?

  在中科院的新闻通气会上,贺泓就被问到了这样的问题。“不会”是他的第一反应。但提问者进一步发问,“转基因研究有利益之争,怎么就能避免雾霾研究不染指利益呢?”

  对普通百姓来说,转基因早已不是个陌生的词汇,也早已不是一个纯粹的科技名词。

  支持转基因技术的研究者认为,“反转”人士“只懂得利益,不懂科学”。比如对一些反对转基因的大豆协会,他们说,“当然保护自己的大豆,不要转基因豆子了,其实近几年中国大豆播种面积略微缩小与进口转基因大豆无关,是农民选择改种收入更高的玉米了。”

  然而,在“反转”人士眼里,推广转基因的科学家才是更大利益的享受者。质疑之声屡见不鲜:“中国转基因的积极推动者大都有美国资金和机构培养的背景,不少基因专家在销售转基因种子的公司有兼职。这里是否存在一条隐形的利益链?”

  如今,当雾霾成为大街小巷热议的词汇后,一场以防雾霾为噱头的商业大战也开始了:PM2.5口罩热卖,空气净化器销量飙升,空气概念股暴涨,甚至一些空调企业已经把净化空气作为应对雾霾的最大卖点。这其中,有些噱头根本就没有科学依据,比如,一些商家将“健康负离子技术”等原本属于空气净化器卖点的术语移植到了空调身上。

  自然,舆论也不会放过站在探索研究前沿的科研人员。毕竟,如果汽车尾气致霾真的只占4%的话,那么,汽车制造业和燃油企业就可“逃过一劫”。照这个逻辑,研究者和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谁又能说得清?

  在一场有关“核雾染”的讨论中,一位科研人员如是抱怨:人们似乎总想从一个权威的部门和知名的科学家那里得到一个“永远正确”的答案,殊不知,绝对权威恰恰也可能成为扼杀科学的元凶。

  此话虽重,却也有一定道理。转基因之争发酵过程中,诺贝尔生理学奖得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保罗·纳斯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转基因之争需要一场高质量的公开辩论。他说,“科学的一个重要本质就在于要竭尽所能去证明一些东西是不正确的,如果一个观察和试验的结果和一个想法并不符合的话,那么这个想法就应该得到否定或者加以修正。”

  王跃思倒是很希望能和同事张仁健继续公开辩论,但是要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拿出科学数据,给出科学论证等等。

  正如转基因之争里那个尚未解开的难题:在当事双方都涉嫌利益、难以自证清白的情况下,公众如何分清该听谁的?

  或许,只有这类研究增多,且真正透明公开了,人们才会从中获得真相,让雾霾成因的真相不会永远在路上。

【编辑:宋亚芬】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