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凌云"外迁背后:粗放型“三高”产业链退出北京(2)

2014年05月30日 09:37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此次搬迁的主体,就是这朵“凌云”。

  建材化工厂“断气”

  老工人们嘴里的这份亲切,刚好反映了当前搬迁背景下,“凌云”和北京建材化工厂的密切关系。比这更直观地体现密切关系的,是老郑走过厂区主路时,头顶上那根连接制气车间和苏打车间的巨大输气管。

  在官方的新闻中,小苏打生产线从北京整体搬迁转移到邯郸后,将利用当地钢厂白灰窑尾气(二氧化碳)做原料,减少污染排放的同时,还解决生产成本增加的问题。而这种原料就近供给的模式,原先在北京建材化工厂的厂区内已经运行了几十年。“之前我们生产白灰,出来的废气(二氧化碳)正好就给他们回收了。”另一个在建材化工厂“看摊儿”的老工人王希才说,“到了2011、2012年,灰不烧了。气儿停了,那边儿就受影响。他们得从外面进二氧化碳气,结果成本就上去了。”

  灰不烧了,气儿停了。这成了建材化工厂的一个转折点。对于转折点到来的成因,老厂子的人有几个说法,比如“不让开山采石”——老王回忆,从2005年开始,政府出于保护环境的考虑,禁止工厂在附近开山放炮采石头,这断了烧石灰的基本原料;又比如“产品失去竞争力”——一个曾经管运输、如今骑着电动车在厂区里乱转的工人表示,石灰这种建筑材料逐渐被水泥代替,被迫退出了主流建材市场,所以厂子干不下去了。

  上述都是事实的一部分,原北京建材化工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管理人员则道出了更主要的情由。他介绍道,北京建材化工厂始建于1954年,属于北京市建材局的下属单位;在1992年的时候,该厂以承建制划归的形式并入了“首钢”,名字里也添了前缀,成了“北京首钢建材化工厂”。

  “因为炼钢要大量用石灰啊,所以我们厂子就成了首钢的下属单位,烧出来的灰基本上全都专供首钢。”该管理人员说,“当时产量真是大啊,对外说年产30万吨灰,但最好的时候我看能达到百万吨。那时候大小的罐儿车常年地排在厂子里等着往回拉灰,多的时候能排出两三公里的长队去。”

  老王说起当年的盛景时,手比划着描述厂区里被散落的白灰覆盖的场景,几欲用手去遮口鼻。“那家伙,罐车来回走,边走边撒。再一过车,漫天遍地的飞着白灰啊。”他说,“你盖房子不使我们这‘山花’牌石灰,你就保证不了质量。”

  不过现在回想起来,老王学会了用“粉尘”来形容当时漫天的灰。“污染是真大啊。”他说。

  “山花”进入凋零期

  因灰而兴起的辉煌,很快就随着现实的变迁而消散。

  “大灰厂”是一个行政村,位于丰台区云岗街道和长辛店镇交界。如今这里已没有了漫天白灰,但车出西六环、经一道弯转入大灰厂地区时,还是能带起满天飞扬的灰,只不过,现在的灰已经是荒废的老旧厂区积攒的尘灰。

  2005年2月,作为中国十大钢铁企业之一的首钢集团,决定用5年时间把钢铁产业从北京搬迁到河北唐山的曹妃甸。其带给大灰厂的直接连锁反应,就是带走了“北京首钢建材化工厂”中的“首钢”二字;间接反应更令化工厂难以接受——原先定向供给的特大市场,如今没了。

  2005年后,按照“外围企业剥离”的原则,此时更回原名的“北京建材化工厂”被作为炼钢之外的非核心企业留在了大灰厂。再加上石灰产品在建材市场上的逐渐没落,被“剥离”的建材化工厂开始大幅缩减生产规模。往年走俏的“山花”,由此进入凋零期。

  环境问题仿佛是一股脑涌来的。就在2005年,北京西郊的戒台寺被曝出有山体松动、滑坡等问题,经专家研究,山南的采石场常年放炮开山是主要成因。而北京建材化工厂那座年产80万吨石灰石的矿山,就位于戒台寺山南。

  “2005年开始不让开采石头了,我们就从外面少量的进石头。产量下来了,所以破碎车间首先停了一个。后来这些车间依次停产,直到烧灰的窑——那边原先立着四个大竖窑,”老郑用手指着厂区核心地带的一大片荒地说,“也开始一个一个地停。到了2013年年底,终于给拆除清走了。厂子的标志没了。”

  没有了烧石灰产生的尾气作为现成的原料,主路西侧的凌云建材化工厂被迫从外面采购二氧化碳气,生产成本急剧上升,最终顺应“京津冀一体化”的国家战略,退出北京搬至河北。

  生怕外人对烧制石灰的“竖窑”没有具象概念,老郑一拍脑袋说:“嗨,去大门口马路对面的大牌子上看看,那儿还有当年的照片哪。现在这东西可没有了。”近百米外的厂区大门对面,还挂着一块已经泛黄、依稀可辨的广告牌,上面影印着当年四座并肩矗立的高大竖窑,还写着“北京首钢建材化工厂”的字样。

  “凌云”外迁关停“三高”

  在回到马路对面的职工宿舍楼之前,54岁的老郑走上了主路旁边的一个斜坡,通向厂区主路上面架起的那个颇具年代感的铁路桥。当年他在上面穿梭往来工作的时候,是开着28吨级的运矿小火车的。

  “我20岁到厂子工作,从(一九)八零年开始,在这儿干了34年。在山上开采、在那边的车间初步破碎成石块,然后拉着矿车给运过来,再在这边的破碎车间再加工,完了再送入灰窑里去烧,除了具体操作灰窑的技术活儿‘司窑’,这里面全套我都干过。”老郑迎着夕阳,手指着窄轨小铁路由远处延伸而来的方向,“那时候我就拉着32个矿车,打那儿来。现在,小火车头已经入库了,成文物了。”

  小铁轨埋没在杂草和废土之间,不易察觉。而比这消失得更彻底的,是几十年间烧灰烧出来的“灰坨子”。那位不愿具名的管理人员介绍道,长年累月烧制石灰,会在地上积攒出烧后留存的灰渣。“高的灰坨子能有几层楼高。”他说,“过去都是土法烧灰。把石头垒起来、糊上,配上煤和柴火,就这么烧。生石灰烧成熟石灰后就存成了灰坨子。”

  由于毗邻北京西山,守着这些品位(含钙量)高的石料,“靠山吃山”的大灰厂自古就是制灰、售灰的集散地,且“肯定有上千年历史”。“‘大灰厂’的名字要比我们建材化工厂久远多了,古代的制灰工艺早就形成了。过去没有水泥,建设就得用灰,砖瓦结构的建筑全都得用灰。”该管理人员介绍说,“这儿是最集中的烧灰地方,很多人从外地赶来这个集散地。听村里的老人讲,说过去从西山上下来就有条古道从这儿经过,慢慢把大灰厂这个村子发展成了一个集散地,村里有戏台,有打把式卖艺的,有集市。因为流动性大,还有很多土匪出没。”

  据介绍,建国以后大灰厂村仍然保持着千百年来无序开采的模式,对环境破坏、燃煤造成污染,逐渐受到了政府管制。随着机械化生产的北京建材化工厂被改制升级,制灰产业也基本退出了北京市场。“据我们所知,现在北京也没有别的制灰的厂子了。”该管理人员说。

  如今厂区的大门口,早在2012年就挂上了“新兴际华(北京)应急救援科技有限公司”的字样,归入大型国有企业新兴际华集团有限公司,建立一个应急产业的示范园。原先的凌云建材化工有限公司,也在该集团的改组下升级成为“新兴凌云医药化工有限公司”,并将在河北邯郸安家,称“既不再生产石灰,也不再产生二氧化碳”,把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的业务全部关停。

  原建材化工厂的厂办,如今正在频繁地开会研究,准备着彻底改头换面的重建工作。会议室南侧、办公楼后面的小山头将被推平;由工人们“看摊儿”的所有的老旧厂房设施,即将在固定资产评估后被拆除;远处,原先灰窑的位置旁边,一条与京广线相连、原先用作货运的真正的铁轨延伸至厂区外,改制转型后,铁路也面临着改造;如今,原建材化工厂的600余职工、220万平方米厂区,都面临着转型。

  “原来干了一辈子的那套东西,要彻底没喽。”明年即将退休的老郑说,“不过这东西早晚得没,这是大势所趋,没办法。社会得进步。”(应要求,文中部分采访对象为化名)

  新闻背景

  北京首家外迁企业落户河北

  据丰台区经信委负责人介绍,自2月26日习近平主席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后,建厂于丰台区的北京凌云建材化工有限公司4月16日完成外迁,并进入调试阶段,成为北京市第一家外迁企业。厂区原址,将转而着力发展应急救援产业。

  由于北京凌云建材化工有限公司(迁至邯郸后改名为“新兴凌云医药化工有限公司”)建厂时间较长,生产设备老化,自动化程度低,能源资源消耗高,已不适合在首都生存。经过转型后,原企业落户河北邯郸后将利用当地钢厂白灰窑尾气做原料,按照我国最新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要求,将其建成环保技术领先的原料药小苏打专业生产线。

  生产线的整体搬迁,一方面彻底减少了该项目在北京的碳排放;另一方面,采用循环经济的方式,“吞噬”并利用了现有钢厂排放的二氧化碳。据测算,项目一期可实现北京和河北每年综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2.2万吨(减少95.8%),耗电量将减少1080万度(减少56.3%),用水量将减少58.8万吨(减少81.7%),煤炭消耗和粉尘排放分别由5.29万吨和0.12万吨减少到0,吸纳当地就业150人左右。

  生产基地迁到河北后,原址可腾退出数百亩的工业用地,将结合首都的功能定位调整,建设生态型应急救援产业示范园区。产业园搭建“一园三区”的功能架构:一期利用582亩土地建设“安全应急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基地”和“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基地”;二期利用1000余亩山地建设“体验培训教育基地”。产业园建设力求突出生态、低碳、绿色、高端的规划建设特点。

  本版文并摄/本报记者 薛雷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