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环保系统环评机构明年底前全脱钩(图)(3)

2015年03月26日 09:27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

  “不为钱所动的‘好专家’只有一成”

  “在有着‘大背景’的项目前,根本不敢不批。很多项目在环评报告书送到专家手上时,选址已经定了,根本没有重新选址的选择。”

  杨朝飞认为,即使所有的官方环评单位都彻底市场化,现在环评中存在的寻租空间等问题依然还会存在。“企业选择环评单位时会看你是否有‘通关’的能力,是否跟上头部门有特殊关系,哪怕多花些钱,也可以去请它。这个问题今后还会存在,只有当建立反腐的机制,地方风气正了之后才可能彻底改观。”

  他认为,环评机构受企业委托做环评是企业行为,政府不能干预,但在审批环节要防止权力寻租的问题,如环评报告书在行政办公大厅统一提交,政府部门审批人不能直接受理项目,环评信息全程公开等。

  上述地方环评机构的环评师认为,如果环保部的环评改革,只是针对环评机构,那就是“只抓了软柿子”,因为环评单位编制环评报告书之后,还有代表政府部门的评估专家要审查环评报告书,政府部门需要审批环评,这些环节,如果不在制度上进行遏制,同样会出现权力寻租。

  “评估专家的结论,对整个审批结果起到了80%的作用,评估专家基本上决定了项目的可批性。评估专家是否有足够的责任心,是否存在故意隐瞒,错误和不客观的评估,目前并没有很好的调查。”该环评师说,“而最大的权力是在最终的决定者,即环保部门的经办人手里,他拿着环评的最终指挥棒。”

  一名曾经参与多个项目生态影响环评审查的评估专家说,专家审查环评很多时候是走过场,“印象中参加了这么多环评,没有哪个是通不过的,”他说,“几个关都得通,专家组组长可能(红包)厚一点,一般性的专家薄一点。”

  该专家说,自己常常投反对票,结果“人家经常不理睬我,或者就是象征性地听听,最后是主导专家说了算。”

  “反对比较激烈的一般就给你一个最低的专家评审费,其他的专家就不好说了。主管审批的部门就更不好说了,多厚就不清楚了。”

  另一名国家级环评评审专家说,真正为坚持真理而发出自己的声音,不为金钱所动的“好专家”只有10%左右,大部分“专家”都是“随风倒”,“谁都不能免俗”。

  上述两位评审专家都表示,大的项目背后都有很强的背景,而相比而言,环保部门很弱势,在有着“大背景”的项目前,根本不敢不批。此外,很多项目在环评报告书送到专家手上时,选址已经定了,根本没有重新选址的选择。

  环保部将有系列改革措施出现

  近期环保部将出台一系列如环评机构脱钩等措施,而到今年五六月份,则将开始强化规划环评等宏观管理的政策。

  伴随着环评机构的改革,环保业界是否彻底改革整个环评制度也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讨论,但声音并不一致,但环保部的系列改革措施将陆续出现。

  在杨海真看来,对于环评单位而言,受企业委托,拿企业的钱为其编制环评报告,是为企业提供环境咨询,这是一种纯粹的市场行为,如果做得不好,市场自然会淘汰,政府不应该干预。

  他说,环评受委托编制环评报告书,列出建设项目的利与弊,但并不作出结论,政府则从审批环评报告书改为审批项目本身,作出建还是不建的决定,这才是更合理的方式。

  杨朝飞也认为,未来的环评改革,应该往环评作为咨询业务功能发展,当环评只是一种咨询,仅在环保部门备案,可以减少各个环节相互扯皮,暗箱操作的空间,也更加与国际接轨,但其前提,他说,必须是实施完整的排污许可证制度,并对企业事后排污行为实施严格的处罚。

  在彭应登看来,我国目前并没有到达能够将建设项目环评制度改为备案制的地步,他认为,建设项目环评在我国目前协调经济发展,预防源头污染方面还是起了很主要的作用,带来的权力寻租等负面现象是可以通过制度的重新设计克服的。

  但他也表示,目前国家也正在往淡化建设项目的前期审批,加强事中和事后管理的方向走,而今后,国家将更为关注规划环评与政策环评,这种让环保部门在前期就参与到经济发展决策环节的战略层面的环评,才能真正能把环保的约束性条件纳入到政府经济开发规划中,让城市发展不再跨越环保的红线。

  对此,环保部环评司司长程立峰也是如此表示的。他说,近期环保部将出台一系列如环评机构脱钩,党风廉政建设,建筑项目环评分类目录,环评机构资质管理办法、后评价办法等措施,而到今年五六月份,则将开始强化规划环评等宏观管理的政策,他说,“战略环评和规划环评的执行力,能够从区域层面保住生态红线不被打破,保住行业内不突破污染排放总量。这个才是核心。”

  作者:金煜

【编辑:宋亚芬】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