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亲历者还原“6·24”驴友徒步墨脱遇险事件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7月20日 09:19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事件回顾:

  6月22日,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驴友从西藏林芝地区米林县游客集散地派镇出发,徒步前往传说中的莲花圣地——墨脱,这批驴友于第二天抵达中转站汗密。6月24日早晨,除3人返程,4人留在汗密休整外,22名驴友加上向导及两位背夫共25人从汗密出发,前往下一个中转站背崩。这支队伍可以算是徒步“散拼团”,由3个小组组成,事先并不相识。当时天下着雨,山间路不好走,有多处塌方。

  途经一个大型塌方地时,两个背夫、一个向导和一名经验较丰富的驴友在塌方区中间接应,其他驴友排队依次爬过塌方区。忽然,山顶发生塌方,引发泥石流,一位四川籍白姓驴友被一块大石击中,坠落悬崖。队伍也因此被截成两段,已通过塌方区的十几人继续向背崩行进,途中遇到前来营救的派出所民警,于当晚成功到达背崩;未通过塌方区的8人在向导的建议下原路返回,后被困在山中。

  6月25日上午,几位派出所民警组织数名村民一同从背崩徒步前往事发地点进行救援,同时电话联系汗密一家客栈的老板曾某,曾某等人组织当地村民从汗密出发进行营救。当天下午,被困山上逾24小时的8名驴友在曾老板的帮助下,被安全救至汗密,并同之前滞留在汗密的7名游客一起被安顿在汗密的两家客栈。

  几天后,坠落悬崖的白姓驴友的遗体被找到,并运到了汗密。由于此时山间仍有几十处塌方区,道路难行,警方无法从背崩进入汗密,同时遗体也难以从汗密运出,因此,经死者家属同意,驴友将遇难者遗体安葬在汗密。

  6月30日,灵芝地区政府调整了救援方案,从距汗密较远的派镇派出一支10人救援队。至7月1日救援队抵达时,住在汗密客栈里的15名驴友已滞留近7天,由于天气转好,这15人中有4人执意完成徒步墨脱的行程并提前离开,其余11人在救援队的带领下踏上返程的路。7月2日,两拨驴友分别成功到达墨脱和派镇。至此,这一趟艰难的旅程才总算走到终点。

  6月29日凌晨,天涯论坛上出现了一则求助帖,发帖人称自己的家人在墨脱旅游时遭遇泥石流不幸遇难,而同行的驴友还被困在那里,“不断有人遇难”,“里面情况很糟糕,被困人员没钱了,而且精神状况也很糟”,希望能有人帮帮他们。此后不久,新浪微博上也出现了数条类似的求助消息,发布微博的人同样以被困游客亲友的身份请求网友转发微博,向媒体和政府部门请求帮助。此事很快受到众多网友关注,但有人遇难以及多人被困的事实却没有获得网友的同情。与此相反,多数网友却认为这些冒险去墨脱徒步旅游的驴友应该“责任自负”。

  针对此次事件,北京市登山运动协会副秘书长、民政部紧急救援促进中心山岳救援队队长王鑫给出了一些意见,他认为,户外安全问题一直是个很惹眼的话题,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就必然受到各方的关注。每个人对这样的事情都会有各自的价值判断,但在我国户外运动方面的管理办法尚未出台的情况下,我们根本就缺少可以用来衡量驴友的探险行为是对是错的标准与规则。而没有规则,就没有问责的依据。正因为如此,他特别强调,“在规则缺失的情况下,从事户外探险活动,一定要克服过度自信的心态,保持理性的头脑,学会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22人中约1/3缺乏户外经验

  23岁的退伍军人李先生是这次事件的亲历者之一。今年,他已经走了4趟墨脱。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寻找5月份在去墨脱的路上失踪的19岁男孩薛超,由于他对这条线路比较熟悉,且身体素质很好,因此在徒步过程中,他为部分散客义务提供帮助。

  据李先生介绍,这批去墨脱的驴友大多比较年轻,有不少学生,也有部分已经参加工作的白领及请假或辞职出来旅行的人,平均年龄25岁左右,最小的19岁,最大的应该是49岁的遇难者白某。他认为这些驴友中,至少有30%的人缺乏户外徒步的经验。

  李先生认为,天气原因是导致这次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出事的前一天(6月23日晚间),下了很大的雨,24日早晨,雨势有所减小,考虑到如果再不走可能雨会越下越大,驴友们就冒雨出发了,大家都忽略了前一晚的那场大雨可能会带来各种次生灾害。在遇到几个塌方区后,李先生也曾觉得有点儿不对劲,但他根据以往几次走墨脱的经验判断,当时的天气及道路状况看起来都和以往差不多,也就没太在意。尤其是出事的那个塌方区,虽然有危险,但他觉得常年如此,表面看起来也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于是,他和当地带路的人及几个体质好的人先过,确认可以走之后,再接应后面的人依次通过。没想到却发生了意外。

  出事之后,李先生和先行通过的十几个人在路上休整了一个小时左右,拾柴烤火,平复了一下心情便又匆匆上路了。由于急着赶路,且队伍比较松散,当时也没能制定出下一步的行动方案,以保证所有人在后面的路上不再遭遇类似状况。因此,李先生在事后也不免感慨:“最终能成功走出来,在一定意义上还是得凭运气。再强的人,再有经验的人,哪怕就是当地人,在天灾面前,也可能遭遇不测,这样的例子不少。所以还是得相信,自然面前,人力是渺小的。”

  走出墨脱之后,他通过微博、百度贴吧等渠道向计划去墨脱的人提出自己的建议和劝告——“下雨天尽量别走,要等雨停。”他说,走了那么多趟墨脱,路上遇到不少好人,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因此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希望能帮助别人,用自己的经历来提醒广大驴友注意安全。

  王鑫点评:驴友们在前一晚下了大雨的情况下还选择出发,是犯了一个“很低端的错误”。在进行户外运动之前,对目的地自然环境、天气状况和可能出现的灾害进行全面的了解,这是一个户外运动爱好者所应具备的基本常识。只要这些驴友事先做过功课,就应该知道,在墨脱这样的地区,大雨必然带来山洪和泥石流。而如果是已经了解了这些,却凭着经验对此不以为意,那就是太相信自己,而太轻视自然了。“要知道,人在大自然中有时连蚂蚁都不如”。

  另外,即便是冒险过塌方区,也不应采取靠向导和体质好的人接应的方式。正确的做法是架设路绳。这是一种在遇到河流、陡坡、断崖等危险之地时常用的方法,可帮助队伍快速通过危险区,有效防止失足坠落等情况的发生。

  把徒步墨脱当做一种历练,没想到历练如此残酷

  亲历者“不二野人”(网名)是一名刚毕业的大四学生,墨脱之行是他为期39天的毕业旅行的一部分。他在事后所写的题为《我在老白身前两米——徒步墨脱事件回顾》的文中这样写道:“近来脑中常常出现6月24日当天的惊魂一幕,绝望又侥幸。”

  “石块根本就不稳,只是被稀疏的土壤半包裹着而已。好几次踩到的石块甚至还没使上劲儿,就直接滚落到悬崖下。所以必须手足并用,全身贴在山体上才能勉强保持平衡。冰冷的山洪从头顶倾泻而下,更是冲得人重心不稳,摇摇欲坠,每走一步都极为艰难。”意外发生时,“不二野人”恰好排在白某之前,事后他在文章中回忆了当时的情景: 就在刚刚走过一处水流较大的山洪瀑布,但还没过完塌方区时,山顶开始塌方了。“有很多大石头开始向下滚落,其中有一块直径约50厘米,厚约20厘米的方形岩石弹到空中后冲我直接飞坠而来!当时的我大脑只余一片空白,甚至连恐惧都来不及。觉得浑身抽搐,本能地将躯干紧贴在山体上,缩脖闭眼,听天由命。”“不二野人”躲过一劫,在他身后两米的白某却不幸被击中坠落悬崖。

  当被问及要徒步去墨脱的原因时,“不二野人”回答说:“对墨脱早有耳闻,一路的原始风景非常好。而之所选择出发,是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或者是把它当做一种历练,不过没有想到这个历练如此残酷。”

  他同样表示,愿意在微博上义务为准备徒步墨脱的驴友们提供力所能及的信息咨询,帮助大家顺利通过。这样做,“于己,算是大难不死,行善以谢天恩;于人,便是竭力杜绝类似悲剧重现”。他劝诫打算徒步墨脱的驴友们,最好选择在9月或10月前往墨脱,一定要请向导或和有丰富户外经验的人组队,不要单独行动。事先还应对自身的身体状况和当地的天气及道路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不要贸然上路。

  王鑫点评:危险不是没有预兆的,既然已经发现塌方区可供落脚的石块是松动的,且头顶不断有山洪倾泻而下,那么最好的办法一定是退回。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摆正心态,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明知很危险还一意孤行,这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一个理性的户外运动爱好者作出的选择应该是退回等待,并根据情况选择是要继续还是放弃。

【编辑:姚培硕】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