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北京暴雨爱心接力不断线 灾民帐篷新家睡安稳觉(2)

2012年07月27日 09:44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丰台长辛店安置点居民吃上可口饭菜。马姣摄
丰台长辛店安置点居民吃上可口饭菜。马姣摄
在房山区河北镇口儿村,镇政府搭设了紧急安置点,便于村民在此避险,口儿村一些危房户村民已搬进安置点帐篷休息。记者 方非摄
在房山区河北镇口儿村,镇政府搭设了紧急安置点,便于村民在此避险,口儿村一些危房户村民已搬进安置点帐篷休息。记者 方非摄

  热菜热饭天天送进帐篷

  本报通讯员 马姣 本报记者 闫雪静发自丰台区长辛店镇

  昨天中午11时20分,丰台长辛店街道工作人员彭艳玲像往常一样,坐上面包车径直赶往位于火车站的受灾安置点。“一分钟耽误不得,大厅里有76位灾民等着我送饭呢!”

  10分钟后,面包车停在火车站前。彭艳玲招呼车上三四个小伙子,迅速将午餐搬进火车站大厅。自从7月21日暴雨以来,这里就成了长辛店街道的受灾安置点,住着76位受灾群众。

  “大妈,饿坏了吧,赶紧过来吃饭,今天有您爱吃的西葫芦。”彭艳玲热情地招呼着刘金霞。说话间,饭菜已经摆上了餐桌,有宫保鸡丁、西葫芦炒鸡蛋,外加米饭、馒头,旁边保温桶内还有热气腾腾的西红柿蛋花汤。“大家不要着急,让老人、小孩先盛饭。”彭艳玲一边招呼受灾群众,一边维持现场秩序。

  “在这儿住了好几十年,没想到遇上了天灾。”排在队首的刘金霞大妈家住北关外50号,几天前的一场大雨将她的家冲毁了。正当她无助之际,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主动找到她,并将她带到了长辛店火车站的受灾安置点,被褥、枕头、洗漱用品一应俱全,还有人免费送餐,“幸好政府为我们提供这个暂时落脚点,每天还给我们送饭送菜。”

  彭艳玲知道刘金霞爱吃西葫芦炒鸡蛋,给她碗里盛了满满两勺。“大妈,饭菜可口吗?明天想吃啥,跟咱们工作人员说。那里还有汤,盛的时候小心别烫着。”

  不到半小时,彭艳玲的后背早已湿透,一颗颗豆大的汗珠从脑门上掉下来。刘金霞大妈心疼地看着彭艳玲,虽然才认识她四天,但是在刘金霞的眼里,彭艳玲“心眼儿好,比闺女待我还要亲”。

  午饭过后,76名受灾居民开始躺下休息。顾不上擦汗,彭艳玲和同事们又忙着收拾现场卫生。三名来自长辛店医院的医生穿梭其中,或为小孩检查身体、或给老人们量血压。

  彭艳玲介绍,暴雨过后,长辛店街道办事处分别在火车站、学校、宾馆设置3处受灾安置点,每天为受灾居民提供一日三餐。截至目前,3个受灾安置点共安置灾民100余人,有的是没有亲戚投靠的本地孤寡老人,有的是在当地租住的外来人口,其中,最小的孩子才几个月,最大的近80岁。

  为让所有受灾群众能有个舒适的环境,每个安置点均配备了被褥、洗漱用具、电扇以及蚊香等。此外,长辛店医院的流动医疗车每日两次巡视,疾控中心每天为救助站消毒至少一次,保证灾民的生活环境安全。

  捐赠物资高频率“报到”

  本报记者 李祥发自房山区河北镇口儿村

  每户每天两箱矿泉水、方便面火腿肠不限量供应……21日本市特大暴雨发生后,房山区河北镇灾民安置物资只有一个要求:保证供应充足。全镇社会总人口2.5万人,全部需要救助,如何实现?在河北镇镇政府,记者看到了一张河北镇因灾接受物资捐赠表,制表时间是“2012年7月22日”。从那一天开始,最早的8时,最晚的16时,来自不同部门和企业的捐赠物资在河北镇高频率报到。鼎新集团基金会24日捐赠1000箱方便面,25日又续捐500箱;从江苏盐城赶来的热心人不留姓名,捐赠了100箱自热米饭;市区领导来访捐赠5车蔬菜,包括毛巾被在内的生活必需品都能保障充足供应。

  负责记录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开始用电脑输入记录,后来捐赠多了起来,只能先用手写,晚上再用电脑录入。这个大山深处的小镇牵动着很多人的心。

  昨天上午,房山区河北镇口儿村安置点,国家电网工作人员正在准备电线,5个村民坐在路边随时准备帮忙,张大爷拉着小孙子朝着山下慢慢走着,一只老山羊在主人的牵引下吃着路边的草。安置帐篷里,村民们在此存储了一点食品、饮料和蚊香,灾难过后,这里俨然成了一个临时组建的新家。

  但远处,被摧毁的一处房子再也不能进人。

  在21日的特大暴雨中,口儿村被冲毁房屋7处,但大多数房屋已经不能继续居住。为确保群众安全,河北镇配发50顶帐篷,25日早晨村民开始搭建,下午已基本完成,全村200口人有了着落。

  口儿村在半山腰上,村民多依山建房。沿路而上,随处可见被冲毁的桥梁、道路、民房和堤坝。没有来得及清理的山石还在路面上横着,进出车辆只能停在此处。

  谈起口儿村的安置点,村支书宋来山很是自信:“这个地方地势比较高,海拔400多米。”说着,宋来山指着安置点旁边的玉米地,“541毫米的大暴雨,这点玉米地一点儿都没事,连倒秧都没有。”安置点旁的小路还通向高处,宋来山说,遇到更大险情,村民可就此逃往山区联络线。

  安置点不能做饭,村民都回家吃饭。村民杨淑凤吃过午饭正在安置点路旁休息,“我们这什么都有,吃喝不愁。灾难面前,大家都拧成一股绳了。”

  河北镇每天会有专车到各村配发救灾物资,每户每天两箱矿泉水、方便面火腿肠等不限量供应。“天天吃这个虽说饿不着,可也不能老这样啊。”凶猛的山洪把一些人家的煤气、厨具都冲走了,没办法做饭。“我们就把全村各家还能用的东西都共享,有的人家还有煤气,我就在邻居家吃的午饭。”此外,村民还能用干木柴等架起水壶烧水,给有需要的村民饮用。

  “之前几天都没有电,昨晚通了电,这不,现在还在安灯呢!”杨淑凤指着正在工作的电力工作人员说。灾情发生后,河北镇迅速组织了抢修队伍,截至25日晚间,最后的南道、口儿、杏园、他窖村都已经通电。“今晚我们就不用摸黑吃饭了!”

  眼下的生活虽然有了保障,可以后怎么办?据河北镇镇长张艳珍介绍,口儿村等四个村原是采空区,即为房山煤矿矿区,地下资源已开采多年。此处的民房多依山而建,暴雨之下很容易发生地质灾害。多年来,有经济能力的人都搬出了山区,到城里安家落户,留下的都是些老人等弱势群体。

  杨淑凤也一直担心着自己脚下的这片地会随时发生危险,所以几天以来一直愁眉不展。“昨天镇里来人,我们大家特意问了这事。镇长说我们这四个村子以后要集体搬出山区。”说这话时,杨淑凤格外轻松。

  灾情发生后,房山区国土局已进行了调查测绘。用来中转的安置房选址在镇里一个废弃的水泥厂,占地110亩,很快会启动建设。与口儿村一同要搬迁的4个村共2100人,未来按照河北镇规划四个村子还要搬到中心区,目前规划正在审批中。

  白天在自己家里收拾院子,遇到难事了大家在一起商量,互帮互助,以前邻里之间结下的梁子也都化开了。杨淑凤说,“关键是要渡过眼下的难关,我们才能过上后面的好生活啊!”

【编辑:张志刚】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