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通讯:甘肃乡村教师坚守“荒漠”村小三十载

2012年08月31日 22:4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兰州8月31日电 题:甘肃乡村教师坚守“荒漠”村小三十载

  记者 张道正

  花白的头发,坚毅而慈爱的目光,清瘦的面庞看上去稍带疲惫,额头镌刻着几道皱纹。这就是张阳生,甘肃省民勤县大滩乡完全小学的一名乡村小学教师。

  “三十年了!”张阳生伸出三根手指,对记者说明自己的教龄。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张阳生师范毕业时还是个风华正茂的热血青年。由于各项成绩突出,当时有不少城镇学校厂矿子弟学校都争相要他。但他却毅然决然地回到了家乡,在民勤的中渠乡当了一名农村小学教师。

  民勤,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东北部,地处石羊河流域最下游,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近年来,由于石羊河上游祁连山水源涵养能力降低和中游用水激增,进入民勤的地表水锐减,当地超采地下水灌溉。目前,民勤的荒漠化面积已占土地面积的94%,荒漠边缘以每年3至4米的速度向绿洲推进。

  在张阳生的家乡中渠乡,条件更为艰苦。当地碱大水苦,学校因为无水,老师的生活用水需要学生娃娃从家中用玻璃瓶子装来。小学生挂着书包和背着水瓶上学,是当时好几个村小的一道风景。

  “学生娃娃们把瓶中的水集中倒入老师的桶里,老师才能做饭吃、烧水喝。”张阳生说,教室的地面上很少洒水,常常尘土飞扬,师生在尘土飞扬的教室里活动。因为这样的环境,外乡的教师都不愿意调入,万不得已调来的,大都也不安心工作。

  “身为中渠乡人,教中渠乡的孩子们读书成才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张阳生告诉记者,回家乡教学也是他爷爷的意愿。因为穷,张家上几辈子都是一字不识的“睁眼瞎”。在他考上师范的那一年,爷爷对他说,孩子,你毕业后一定要回来当老师,好好教教我们这里的娃娃识字学文化。

  张阳生说,在旧社会他的家乡二十多户人家,找不到一个会写春联的人。有几年过春节,乡亲们就把烧黑的锅灰刮下来,用碗底子砚上,在红纸上拓了黑圆圈当春联。

  “孩子,你可要回来啊!”张阳生说自己小学三年级就会写春联了,也记住了爷爷的话。

  就这样,张阳生开始了在中渠乡条件最艰苦的村小学的乡村教师生涯。每天,他都走在“趟土”没脚的路上,陪伴他的,是一辆破旧的自行车。

  有人戏称张阳生是“救火老师”。是因为他每到一处,不是为了去应付差事、支撑门面、装装样子。他生活极其朴素,把学校当成家,把工作视为命。一年两年,就能让那个村小改变面貌。

  张阳生常说,条件差是客观事实,而人的主观意识不能消极,志向不能惰怠。所以,他不论调入哪所学校,首先是上好课,给娃娃们鼓足学习的信心,长起他们做人的精神,然后就着手于改变学校的环境。

  学校里尘土飞扬,他就领着学生去老远的地方抬来水洒地,领着学生捡来各式各样的酒瓶、罐头瓶等倒栽在土里,硬化教室的台阶和学校的马路。下点儿雨,盐碱院落不再是泥泞不堪。水苦碱大栽不活树,张阳生说,我们栽点儿红柳吧,红柳也会长叶开花,修剪好也是好看的风景呢。

  “老师是园丁,校园应是花园,孩子们是花朵,是园丁就该为花朵营造出一个相对好的生长环境。”这是乡村老师张阳生的朴素理念。

  由于大量往外移民,中渠乡因为人口减少而被撤并,学校也进行了布局调整。上级领导考虑到张阳生的家庭情况,将他从中渠乡调到了距县城较近的大滩乡完小工作。

  据教育部门介绍,在张阳生离开中渠的时候,许多学生家长和村民都闻讯赶来为他送行。他们提着盛满鸡蛋的篮子,眼睛里含着热泪,送别这个教他们娃娃成了才、有出息的好老师。

  从教30年,他记下了10多万字的教学心得和读书笔记。突出的业务技能,高超的教学艺术,使张阳生成了教学岗位上一棵永不老去的常青树。

  “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张阳生甚至认为仅一桶水是不够的,仅有一桶水,当不好新时期的教师。三十载里,他从未间断自己的充电和学习。

  而在“不老”与“常青”的背后,他所付出的心血只有他的妻子知道。“对不起老婆!”张阳生说,前些年家里的10多亩地一直靠妻子一人经营种植。到了假期,妻子盼他能回家帮她干些农活,可是他只忙着钻研教学,照顾学生。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张阳生对事业的贡献与付出,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赞誉,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和尊重,2010年被评为“武威市优秀教师”,获“园丁奖”称号。

  “习惯了粉笔末的味儿!”张阳生说,他热爱讲台,愿意继续坚守在“荒漠”村小里,只为收获一块“绿洲”。(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