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独生子女面临搞不清复杂家庭称谓尴尬

2012年11月29日 13:53 来源:金陵晚报 参与互动(0)

  昨日,一组以独生子女的角度拍摄出的名为“Two Of Us”的摄影作品在微博上热传,震撼了很多人。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执行独生子女政策,到现在已经有30年了,第一代独生子女如今也有了自己的下一代——大多是一个家庭一个孩子。很多网友感叹:“在历史上或者在将来,这都会是绝无仅有的孤独的一代人,不再是兄弟姐妹众多,而是独自一人。”

  没有兄弟姐妹,自然也就不再有叔叔姑姑、舅舅姨妈……再往后延伸,将会有越来越多有血缘关系的部分家庭称谓逐渐消失。日前,一位老南京在论坛上发帖感叹:“独生子女时代,家庭关系越来越简单,家庭称谓越来越少,连带着很多传统文化和习俗都会没有了。”

  独生子女 搞不清复杂的家庭称谓

  发帖人黄老是个老南京,他的女儿就是独生子女,女儿的孩子依然是独生子女。

  黄老说,前些天他在家里翻旧书,看到一本杂书里有一部分“民俗礼仪”,其中的“九族简表”里分别列了直系亲属称谓(从高祖父母起)和旁系亲属称谓(从曾伯叔祖父母起)。

  此外表中还分别列出家族称呼和相对应的自称,比如曾祖父的父母,要称呼“高祖父、母”,对应自己则称呼“玄孙(女)”;对父亲的嫂子、弟媳,应称呼“伯、叔母”,对应自己则称呼“侄(女)”。

  另外还有祖母、母族称呼表、妻族称呼表、姑丈族称呼表、女婿族称呼表等等。还有一张《中国主要亲属关系简表》里,也是七大姑八大姨、三大舅四小叔的,一个家庭分支里至少由三个以上子女组成。

  黄老说,他看到这些表后,立即把女儿和小外孙叫来,现场考考他们,是否能叫得准这些称呼,是否能弄得懂称呼代表的关系,结果却是“他们俩根本搞不清,有些称呼甚至听都没听说过,都是一个孩子,让他们喊谁伯伯,喊谁婶婶呀。”

  黄老很感慨地说,“一代一代都是独生子女了,以后修家谱也简单了。”

  一些南京方言和习俗也走向消亡

  家庭称谓的减少,也会对丰富多彩的南京方言造成损失。南京地方历史研究者赵元植说,南京土语将“叔叔”称为“老喔”,方言流变中也有人称叔叔为“啊物”,如今,随着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很多人没有兄弟姊妹,其下一代就不会有叔叔,所以,慢慢的,很少有人叫“老喔”或者“啊物”,这个老南京话势必会消失。

  和“老喔”相似的,江宁一些地区的百姓将叔叔称为“歪歪”,为什么要这么叫,至今还没有搞清楚,但显然,“歪歪”这个有着浓烈乡土气息的称呼也在走向消亡。

  和“老喔”、“啊物”、“歪歪”一样的南京土语称呼还有“老巴子”,“过去人家子女多,最小的孩子被称为‘老巴子’,是最受疼爱的,如今兄弟姐妹少了,大部分人家只有一个,‘老巴子’也少了,知道的人也不多了。”

  赵元植告诉记者,过去老南京人民俗丰富,多姿多彩,一年中,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中秋、七夕、重阳、腊八、除夕等节日,甚至大部分节气都各有一套相对应的民俗程序,而这些民俗活动往往需要阖家老小一起参与,人多才热闹。如今,随着家庭成员的单一化,这些民俗活动似乎也越来越冷清,甚至可能会慢慢消失。

  家庭称谓 只会分阶段增加或减少

  江苏省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沈汉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独生子女时代确实会使一些家庭称谓慢慢消失,但并不绝对,“这个现象很有趣,也很微妙。”

  “比如上世纪70年代后当父母的人,其子女多为独生子女,一些直系上的称谓会变少,但旁系亲属还会有;但80、90后的孩子成家后,如果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按某些地方政策可以生第二胎,那么这些直系的称谓就又恢复了。”

  沈汉说,再加上现在城乡结合的婚姻越来越多,乡村里的家庭和家族关系更加复杂,对单个家庭来说,这种亲属关系也就更多更复杂了。“所以,准确地讲,家庭称谓会分阶段随着家庭成员的增加或减少而增加或减少,并不会完全消失。”

  不过,沈汉也坦言,独生子女确实是最孤单的一代。“从孩子的生理上,4岁以后的孩子已经有了很强的群体意识。4岁以前他可能只是下意识地和小朋友玩闹,但4岁以后就会在主观意识上有需求,主动想找小朋友一起玩,所以,上了小学的孩子,在学校是最开心的,因为能和同龄的孩子在一起,回到家面对的都是父母爷爷奶奶这些大人,孩子内心会有比较强的孤独感。” (记者 贺沂沂 于峰 报道)

【编辑:王永吉】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